16版:光影记录

万和楼

(2023年12月0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玉宝

  坊子火车站前面有一栋二层小楼,清末建筑风格,离着火车站很近,出了检票口,第一眼即可见这座别致的万和楼。
  万和楼为砖木结构,底八间,上八间,为上世纪20年代尤姓人所建。初建时一楼设有饭店与药店,二楼为旅馆。
  药店多卖些晕车药,其实,那时的晕车药也多为“安慰剂”,估计是用玉米面与香油捏成的大力丸,反正吃不死人,吃了还抗饿,旅客觉得自己吃了晕车药,就不再晕车了,也不算是糊弄老百姓。当时的火车铁道质量参差不齐,有时真会晃得人们脑仁疼,又都是短轨,走几圈,火车轮子就会咔哒一阵子,人们坐在火车上聊天也要大声喊话。倒是旅馆建得必要,因为来坊子坐火车的人会有很远的乘客,他们骑马或坐车而来,为了赶上第一班火车,只能住在火车站前的旅馆里。旅馆里有专门叫班的伙计,火车快进站时,伙计会去敲房门,帮顾客拿行李。坊子周边最早的旅行箱也别致,多为柳编,上面贴剪纸,再用大漆漆过,箱子盖用小锁头锁了,用绑扎带扎好,很有地域特点,既有古漆器的元素,又有地方剪纸与柳编的传承,也算一个物件。万和楼的伙计与车站上的职工都熟得很,知道如何顺利将顾客送上火车,这都是旅馆分内的事。
  如今再看这饭店小得可怜,一共十几间房子,能容纳几人?其实,当时这饭店与旅馆并不是为普通百姓服务的,普通百姓也消费不起。因为,德建胶济铁路济南站的二楼胶济铁路饭店吃一个早餐要大洋一元,房间费为大洋二元五角至六元。胶济铁路饭店招待了许多名人贵客,其中就包括胡适与《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等人。坊子火车站的万和楼较胶济铁路饭店肯定逊色不少,但是,作为胶济铁路自青岛到济南中间的坊子,这样一所饭店的消费水平是不会很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