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变草为宝 巧手“编”出致富路

寒亭区大柳疃村的草柳编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2023年12月0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杰
  “这样的果盘我一天能编四五个,在家有空就编,几个人坐在一起干活,有说有笑,还能解闷儿。”11月29日上午,记者在寒亭区高里街道大柳疃村见到村民程桂花时,她正和几名村民用草柳编织果盘,一根根蒲草在双手中上下翻飞,手里的果盘渐渐成型。在她身后,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草柳编产品,有面包筐、花篮、果盘、花盘、储物筐等,细致精巧,格外吸引眼球。
  一根小小的蒲草,成了大柳疃村村民打开致富门路的“钥匙”,编织出的草柳编产品让他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现在,地里也没啥农活了,我们就在家加工草柳编产品,不累,还能多一份收入。”手里忙活着的程秀芹自豪地说,草柳编带给她的不仅仅是一份收入,也让她越来越有成就感。
  传承草柳编,用好致富草。近年来,寒亭区高里街道以培育新动能发展为抓手,充分挖掘草柳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草柳编产业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宋庆梅是大柳疃村的草柳编加工大户。11月29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她家,看到院子里摆满了已经加工好的各式各样的草柳编成品。“纯手工编织而成的草柳编产品色泽柔和、实用性很强,件件都是精美的手工艺品。一件草柳编产品要经过选草、晾晒、压扁、编织、修整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宋庆梅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们通过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展会,推介宣传草柳编产品,接到了不少国内外的订单。他们拿到订单之后,根据客户的需求,将订单分发到村民手中,村民经过纯手工编织,然后送到他们手中,再稍微一加工,就成为成品了。
  “我们村周边一带盛产芦苇、蒲草等植物,当地的村民用这些材料制作草柳编产品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现在村里大约有60户村民在加工草柳编产品。”大柳疃村党支部书记管长鸿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村民也在不断地研究、创新,草柳编产品的编织技艺不断完善、提高,逐步实现了草编、蒲编、柳编、藤编等工艺的有机融合,并成为村里的一大富民产业。
  “传统手艺+销售新模式”,成了大柳疃村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成功路径。
  “我们现在是‘订单式’加工,融入现代创意,不仅促进了传统手工艺向新型手造产业的创新升级,也扩大了产品市场、受众,创造了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活力。”宋庆梅说,匠心保证了他们草柳编产品的质量,“我们的草柳编产品声名远播,除了畅销国内市场,更多的是出口欧美国家,不仅打响了大柳疃草柳编产品的品牌,也传播了草柳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