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网络、受网络中不良信息影响甚至遭遇网络暴力,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没收手机、断网、找平台退还打赏……在众多案例中,不少家庭也曾因为网络使用问题爆发亲子冲突。
将于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监护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提出了要求,多位专家表示,家庭是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用网问题频繁引发“亲子大战”
在一次激烈的母女争吵后,徐女士一气之下拔了网线;女儿沉迷于刷短视频曾经气哭了张女士很多次;马先生偶然发现,儿子偷偷溜进姥姥房间把手机“顺”出来玩游戏至凌晨……在采访中,多位家长反映,即便家庭氛围和谐,因网络引发的“亲子大战”也并不鲜见。
目前,游戏、音视频、社交和直播是青少年接触较多的网络平台,也是容易发生用网问题引发家庭亲子冲突的关键。矛盾背后,是家长们对孩子上网安全的隐忧,尤其是担心孩子沉迷网络,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
采访中,多位家长道出了各自的痛点:各种类型的短视频平台用吸睛、猎奇的内容让孩子们刷个不停,“撸猫的小视频一条接一条推送,孩子从小喜欢猫,不限制根本停不下来”“青少年模式下,无法打开小程序,但孩子的一些作业得通过小程序提交”“孩子青春期逆反,需要网络社交,说在网络上才能收获自信”……
毕女士去年的遭遇更为“惊心动魄”。因为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开始学做短视频,她便允许孩子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些自己的小创作,没想到被不法分子盯上,在评论区加儿子为好友,以各种名义向儿子要钱,每次几百元。偶然间,她发现孩子用绑定的银行卡已向陌生人转账逾3000元,询问孩子原由时,“他吓得‘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到现在也不肯提究竟为什么给对方转账,可能被对方威胁或者利诱了。”毕女士说。后来,毕女士和丈夫搜集证据向平台投诉,在几个月内终于把钱追了回来,但孩子对这段被骗经历至今避而不答。提起这段经历,毕女士仍耿耿于怀,她的担心也并非个例。孩子因给主播打赏、买装备消费家长大额资金的新
闻,也常见诸报端。
近年来,针对防止青少年在网络
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多部门陆续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其权利
“《条例》回应了当下的社会热点,即网络沉迷、不良信息侵害、网络欺凌等,但很多问题的核心在预防和教育上。”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海波表示,近年来出台的法律规定包括“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条例”“儿童信息个人保护”以及反对网络暴力等专项文件,往往是监管层面作为,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治乱的重点。但另一方面,“教育”也须是网络生态的治理手段。
“教育本身是未成年人保护的中心工作,从长远来看,‘堵’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手段,要治本,教育的预防作用就更为重要了。”张海波认为,网络素养教育非常重要,是网络时代重要的核心素养和基本素养。除了学校要提升网络素养教育之外,家庭中培养孩子健康上网的习惯非常重要,“家长意识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张海波说。
从2006年起张海波便重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他介绍,随着媒介技术与媒介文化的发展,世界媒介素养教育大致经历了防御范式、甄别范式、批判范式和赋权范式四个阶段,总体呈现出不断超越保护主义的趋势。赋权范式认为“媒介素养是一种权益”,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要教导大众正确、正向地使用自己的权利,主张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推理、传播和自我表达技能的发展来提升自主权。
“针对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在赋予‘媒介接近权、有益信息的知晓权和参与权’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全面参与,是网络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应有之义。”在张海波看来,当代少年儿童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不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更是主动的使用者、参与者和创造者。调查也显示,在许多重要的数字技能方面,14岁的青少年都超过了他们的父母,因此,满足青少年数字化成长的需要,就要让青少年在参与中不断提升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在基于调研的基础上,建议对青少年“赋权”“赋能”“赋义”。他表示,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其权利,家庭和社会不能剥夺这一权利,不能把孩子隔离于互联网之外,要通过“赋能”的方式,让其具备使用互联网的能力。“赋义”方面,方增泉建议加强价值观教育,构建网络学习社区,让青少年可以在其中更多讨论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要加强青少年注意力的管理和自我管理,加强其信息的保护能力,提高其网络形象的管理能力,警惕孩子在社交媒体中的数字压力。
换个思路看青少年触网
提起“赋权”,女儿上六年级的张女士坦言,这是之前爆发亲子矛盾后的无奈之举。“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出现青春期逆反,她玩手机玩得特别厉害,把我都气哭了。”张女士回忆说,孩子先是迷恋于QQ,后来又开始刷短视频,被卸载之后又开始玩小红书,“被我发现后卸载了三次,最后一次藏得连菜单都找不到。”
提起和女儿的“战斗”经历,张女士哭笑不得。直到有一次,她发现女儿制作了一段短视频,非常精彩,粉丝也增至近一万,张女士的“内心防线”开始逐渐松动,她意识到,网络也许并非洪水猛兽。“我妥协了,制作短视频、涨粉我都办不到,就换了思路,允许她玩。”张女士说。
但张女士并非把电子产品交给孩子任由其处置,当她发现孩子控制不了上网时间时,和孩子就合理分配时间做出了约定。通过正向沟通和疏导,母女俩约定了上网和学习的时间比重,如果发现女儿有沉迷的倾向,就找点趣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看见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信息,也会及时提醒孩子,孩子也能理解。
基于团队连续多年在全国青少年中做的大规模样本测量,方增泉提出了“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六个维度”: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能力、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能力、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这也是衡量孩子网络素养的指标,他表示,事实证明,干预孩子网络成瘾或网络沉迷时,核心要素就是六个维度的提升,并建议家长们要建立一个让孩子自觉自律的共识,将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学习的社区来使用。
方增泉表示,从上网时长的实际调研来看,平均每天上网1小时至3小时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最高。随着时长的增加,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逐渐下降。“现在青少年不上网是不可能的,如果集中在1小时以下,他获取知识的视野和宽度是不够的,每天上网1小时至3小时还是比较合适的。”方增泉表示。
家长首先要提升网络素养水平
有关方面在调研中发现:父母学历越高,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越高;青少年与父母讨论网络内容的频率越高,网络素养水平越高;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程度越高,网络素养越高;父母干预上网活动越频繁,青少年网络素养越低……上述几个结论颇为有趣,实质上是告诉我们,父母发挥表率作用并提升网络素养水平,例如管好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增强对网络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等,会在无形中给孩子作出示范,对孩子形成正向的引导。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有人曾提出“父母持证上岗”的建议,意在提醒家长要改变某些错误的教育观。保护孩子安全上网,也需父母“持证上岗”。现实中,除了一些家长担心孩子沉迷网络,采取“严防死守”的手段外,也不乏有家长对网络危害认识不足,对孩子玩网游、看直播采取放任态度。曾有孩子得意地说“我的账号是用我妈身份信息注册的”,这也折射出少数家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教育尴尬。
保护孩子安全上网,父母要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随着越来越多家长重视亲子关系,“陪网”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即家长陪同孩子一起上网,给孩子推荐健康网站或游戏,这值得提倡。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对家长的网络使用能力加以教育引导,如通过社区培训、家长学校等形式,提升家长网络素养水平,使其拥有正确管理和指导孩子上网的能力。
本报综合《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