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最忆是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说“气”

(2023年11月2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觞

  我们通常会认为汉字里的繁体字早于简体字,并且会认为繁体字才是古代的“正体字”。这个认知其实是存在问题的。
  比如说,不是每一个繁体字都比简体字要早。简体字里的“气”字,就比其繁体“氣”要早一些。
  我们从这个字的甲骨文就可以看出来,“气”的甲骨文写作“  ”,像云气层叠或气体流动之形。
  再就是,文字的发展有其历史阶段性,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对文字进行规范,以便通行使用。
  比如孔子生活的时代,也就是春秋晚期的“气”,今天考古发现的有“  ”或“  ”这样的写法。而与这个写法一脉相承延续至今的字形就是“气”。这是一目了然的。
  那么,“氣”字是怎么出现的呢?
  “气”字的演化过程,一般认为是这样的:因为甲骨文字形容易与表示数字的“三”混淆,所以“气”的古文字形开始将上下笔画打弯,春秋时期的字形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
  古文中,“气”经常被假借为“乞”。学者季旭昇认为:“从甲骨文到东汉的‘乞’字往往就写作‘气’,直到东汉武梁祠画像题字才看到‘乞’字。”
  “气”与“乞”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行使用,为古人表意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也为我们阅读文言文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为了区别“气”与“乞”,古人很早就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气”的新式写法“  ”,在“气”下加“火”。但这种写法似乎没有在诸侯国之间形成共识。
  那么,繁体字的“氣”是怎么出现的呢?
  “氣”字大概出现于战国时期,睡虎地秦简写作“  ”。《说文解字》释读为:“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这个字,我们今天读作xì。
  但是,“氣”后来被用作“气”的新字,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气”的繁体字形。
  从此以后,“氣”与“乞”才算是正式“分家”,从字形与字义彻底区分开来。
  根据汉字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新造一个汉字来表示“馈客刍米”这一含义。于是,就出现了“餼(xì)”字。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造字规律,即在本字的基础上增加有关联性的部首来创造新字——“餼”的简体写法为“饩”。
  《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饩羊”就是被当做祭品的羊,是一种具有特殊用途的“食品”。
  “气”字是一个很有趣的汉字,也是一个经历很丰富的汉字。从它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略窥汉字发展的一些现象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