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Q”“鼠鼠我啊”“尊嘟假嘟”……造梗时代,5G网络都有点追不上新梗更迭的速度了。如今,行走在“网络江湖”,不懂几类流行梗,恐怕寸步难行。当代潍坊年轻人都在用哪些梗?老年人对玩梗什么态度?近日,记者分别采访了三位市民,听听他们怎么说。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超
玩梗可以拉近年轻人的距离
网络时代,频频出现的流行梗成了社交中的“常客”,很多年轻人喜欢用梗交流。他们思维活跃、特立独行,是社交媒体的拥护者。这些梗不仅拉近年轻人间的距离,也使他们的个性更加张扬。目前就读于潍坊学院的大二学生李芮,生活中就很喜欢使用网络流行梗。
“但素”“酱酱酱”“尊嘟假嘟”“是的咩”“芥末了”“为细莫”……这些梗都是李芮日常喜欢用的,再配上呆萌的表情,整个人仿佛隔着屏幕都可爱了起来。“这种交流方式能使聊天氛围变得更加欢快,让人不会觉得呆板。”李芮说,身边的同学都喜欢用这些梗,不玩梗,反而在同学之间“出圈”了。
用玩梗来调剂生活,让自己和身边人更加快乐,对李芮而言,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和父母交流时也会用梗,他们有时候听不太懂,我会给他们解释。”李芮说,父母并不反对她玩梗,只要不影响学习,是可以接受的。偶尔冒出的梗也成了亲子间交流的常态,李芮的父母收获了猜谜般的乐趣。
不得不说,网络流行梗确实是生活调味剂,几句生动的网络流行梗往往能让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轻松缓和“尬聊”气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标志,这些梗是年轻人辨认身份、确立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年轻人玩梗,或许是让自己心态始终保持年轻的一个有趣选择。
玩梗需要注意场合
网络时代,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只要有一人知晓好玩的梗,再加上聊天时“活学活用”,不出几日,就会在朋友圈中流行开来。
家住城区的张先生目前在城区一家单位工作,他对玩梗的态度比较开明。“大家基本都是同龄人,这种交流方式更活泼。”张先生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见闻的丰富,上班族对流行梗的追逐会趋于理性。
理性的背后关键在于分清楚应用的场合。在张先生看来,同事之间偶尔玩玩网络梗,可以为日常交流提供更多语料,一个梗相当于一个笑点,它经过不断复制、传播、再创造,还会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一些网络流行梗可以缓解工作中的紧张感和压抑感,使人际交往更加灵活。但与此同时,张先生表示,玩梗也有很多注意事项。“当面对领导时,对方更希望我的汇报是简洁明了的,如果此时使用网络梗,会给对方造成工作不严谨的印象。”张先生说。
张先生认为,玩梗要适当,不能过度。碰到低俗、恶俗、粗俗的网络梗,应该自觉抵制。网络发展日新月异,能出圈的梗有很多,取其精华才能助力年轻人更好地成长。
老年人玩梗多为了孩子
玩梗是当代年轻人面对压力、焦虑时苦中作乐的窗口,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玩梗并不是万能的社交密码,特别是在与老年人沟通交流时,还是要回归平常真实的状态为好。
城区刘女士的女儿就经常玩梗。女儿不在身边,空闲时刷短视频成了刘女士重要的生活方式,不仅给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精神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然而,网络产物更新迭代较快,玩梗对年轻人很友好,对老年群体的“门槛”却很高。刘女士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每次都会在心里反问自己:“这是说了个啥?”时间久了,就当纯粹听个响,实在看不懂的就划过去了。
很多老年人对年轻人口中的一些梗、包袱一窍不通,如果没有人给他们解释,很难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慢慢地,便会与晚辈产生隔阂和代沟,从而出现“被时代抛弃”的错觉。
不过,刘女士也在积极地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出于对女儿的爱,每次女儿更新网络动态时,她都会点赞,看到女儿积极阳光地面对工作和生活,她喜欢用“666”表达对女儿的称赞。“孩子热衷玩梗,不要急于否定,从他们身上学一些梗,对自己的退休生活也是一种调剂。”刘女士说。
这些梗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栓Q”:谢谢。
“为细莫”:为什么。
“尊嘟假嘟”:真的假的。
“emo”:原本是一种情绪化的音乐风格,但到了互联网世界里,被网友们衍生出“忧郁”“伤感”等多重含义。
“YYDS”:“永远的神”的缩写,也称为“歪歪滴艾斯”,常被粉丝用来夸赞自己的偶像。
“鼠鼠我啊”:是自嘲的说法,把自己说成社会上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小飞棍来喽”:原梗是“小飞机来喽”,意思是开始投喂食物,是哄小宝宝吃饭的小技巧,之后被网红模仿带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