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青州市谭坊镇发现香山汉代墓葬,出土文物两千余件,其中的彩绘陶俑阵列,蔚为壮观,被人们称作小型兵马俑。1982年在该镇马家冢子发现东汉“宜子孙”玉璧,被称迄今为止发现的国内最古老、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玉璧,成为青州市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香山之阴掘出汉墓
陶俑阵列做工精湛
2006年6月,青州市谭坊镇村民在香山脚下取土时掘出一个器物陪葬坑,发现大量陶俑,随即上报文物主管部门。有关部门立即组成文物考古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确认是一座西汉墓葬。
香山汉墓,位于青州城东22.5千米处,香山之阴。墓高10余米,方基30余米,呈履斗状。南依香山,北为阶梯状上收。
青州市博物馆、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联合抢救性发掘了主墓陪葬坑,出土陶器、陶俑、铁器、铜器等2200余件。陶器包括成套的礼器,亦有生活用品。大部分器物上有彩绘,以红、白、紫等彩绘为主。陶俑包括牺牲俑和兵马仪仗俑。其中陶马做工尤为精致,肢体比例准确匀称,大小肥瘦不等,多周身饰彩绘。披挂于马背上的彩绘马具,纹饰线条清晰流畅,精美异常;骑马俑、牵马俑、立俑、侍女俑大小不一,冠饰、服饰亦有等级高下之分;文物数量巨大,种类齐全,色彩绚丽,绘工精湛,国内罕见。
有关专家从墓葬规模和陪葬坑出土的文物判断,该墓为王侯级墓葬,墓主人可能为西汉菑川国王刘贤。其依据是:第一,从香山的地理、历史背景分析,此墓属西汉菑川国境内墓葬。第二,从文献记载看,墓主人系诸侯国王侯级别身份。第三,菑川国第一位王刘贤不仅死在自己封国内,且无子而葬,这与香山孤墓情形吻合。第四,1987年,在昌乐县朱刘镇发现菑川国王墓群。据《史记》和《汉书》记载,菑川国自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建,至王莽始建国二年(9)废,历时170余年,共传九王。第一代王刘贤是汉高祖刘邦之孙,在位11年。景帝三年(前154),刘贤参加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兵败后自杀。景帝以刘贤弟刘志为菑川国王。刘志与刘贤虽是兄弟关系,但经反叛变故,刘志另辟陵地,来到西距香山20公里的朱刘镇一带。这样,菑川王陵便一分为二了。
由于香山汉墓主墓室尚未发掘,印玺、封泥和金属器皿铭文等直接证据尚未见到,墓主是否就是刘贤,还有待将来考古发掘作出判断。
马家冢子村东发现东汉墓
多次被盗仍有丰富陪葬品
东汉“宜子孙”玉璧,1982年出土于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村东汉墓。
马家冢子东汉墓,位于青州城东,1981年当地农民取土时在墓葬附近发现“宜子孙”玉璧。1982年3月,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该墓现场调查。青州市博物馆于1982年12月进行发掘。
马家冢子汉墓为大型封土墓,原存封土高15米,直径30米,为人工堆积而成。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墓室南北长13.5米,东西宽11米。为砖筑多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回廊组成。
该墓由于早年多次被盗,墓体严重破坏。通过清理,在回廊、后室仍然出土了大量丰富的陪葬品。质地有金、铜、铁、陶、玉、石、水晶等。绝大多数陶器、铜器、铁器集中出土于东回廊。后室出土有铜缕玉衣片、玉璧、金器、水晶珠、石印、铁棺灯。其中陶器分为泥质陶和铅釉陶两类,前者主要有鼎、奁、魁、井、灶等,后者主要有博山炉、猪栏、井、灯、壶等。铜器有合页、铃、镞、案栏、盖弓帽、铺首衔环、镦、镜等,大部分都通体鎏金。铁器有锛、镢、钩、斧、刀、剑、弩机、铁甲等。玉器有玉猪、玉剑、铜缕玉衣片、“宜子孙”玉璧、为福玉璧、蒲纹玉璧等。金器有金罐、金箔。另出土东汉时期五铢钱14枚,封土内出土“千秋万岁”空心砖1块。
“宜子孙”玉璧
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52),徙封鲁王刘兴为北海王,辖县、侯国16个。永初元年(107),琅琊郡平昌县、朱虚国又划归北海。辖境相当于今潍坊市大部。国都剧县,即今昌乐西北,其地望与马家冢子所处位置相吻合。
据《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记载,从建武二十八年刘兴为北海王到建安十一年(206)北海国除,154年共传了七王。其中,第三位北海哀王刘基无子,由敬王刘睦庶子刘戚继承王位,后刘戚因犯诽谤罪被押往京师,途中自杀身亡。王位由刘睦的孙子刘普继承。
根据《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按此规制,墓主人应为大贵人、长公主级别。但是,由于东汉晚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经济困难、财政危机局面。王侯的地位每况愈下,渐渐地只有封爵之名,而无封土之实。表现在丧葬制度上比较混乱,嗣王、封地条件好的诸侯王墓葬形制较大,随葬品也多,因叛乱、畏罪自杀、嗣绝国除的诸侯王则多有欠缺。综合以上因素分析,初步判断马家冢子墓很可能是东汉中晚期北海国某位重要王室成员之墓。
东汉“宜子孙”玉璧,通高20.8厘米,直径15.5厘米,内径2.6厘米,用上等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白玉质,间有墨色,性温润,圆形,出廓。璧内区饰乳丁,外区饰蟠螭纹。出廓上方镂雕双龙纽,纽中央透雕篆书“宜子孙”三字,乃“子子孙孙宜室宜家”之意。龙体矫健,昂首挺胸,呈腾空飞奔状。二龙造型均有中国风格,气派的S形构图技巧,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充满着动态艺术的韵律美。该玉璧以体形大、雕技精湛为世人所推崇,为汉代玉璧的上乘之作,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由青州市博物馆收藏。
据专家分析,古代玉璧一般应为同样大小的两块,因而有“珠联璧合”之说。另一块或许因被盗,而留下这一块,据发掘农民介绍,该玉璧是从淤积的泥土中发现的。
本期图片由房永江提供(署名除外)
本期参考资料:《宁国寺古槐传说》《青州历史简编》《青州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