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往事悠悠话北海

02版:往事悠悠话北海

03版:往事悠悠话北海

04版:往事悠悠话北海

05版:往事悠悠话北海

06版:往事悠悠话北海

07版:往事悠悠话北海

08版:往事悠悠话北海

三国风云起 善战青州兵

(2023年09月0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寿村碑。
  平寿遗址立碑记录。
  北海国距今已近2000年,但因为有《三国演义》,那些远去的故事才被传播得妇孺皆知。两汉时的青州隶属齐郡,但人们在讲述那些北海故事时往往把它们扯到一起,如:孔北海在青州如何如何,曹操的青州兵如何如何……此青州并非青州城之青州,而是青州刺史部之青州。
黄巾军被曹操收编为青州兵 为曹魏政权立汗马功劳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到处田园荒芜、民不聊生,饿殍遍地,生灵涂炭。汉灵帝光和七年(184),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领导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体现了黄巾起义在汉末的影响之大。
  在朝廷的围剿镇压下,黄巾军后期主要聚集到青州地区,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逐渐被曹操诱骗整编,由此诞生了曹操赖以起家的“青州兵”。而“青州兵”从此以后跟随曹操征战天下,战濮阳,破吕布,取徐州,灭袁术,战官渡,败袁绍,下荆州,降刘表,为曹魏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汉末军阀割据与混战格局下,《三国演义》中有多处回目都有关于青州的描述,其主要情节有:
  初平二年(191),割据幽州的公孙瓒击败黄巾军后,趁势进军青州,任命部将田楷为青州刺史,青州各地的郡守、县令也由公孙瓒的部下担任。
  而占据冀州的袁绍不甘心青州落入他人之手,集结兵力,派部将臧洪任青州刺史,率军数万,与田楷在青州大战。这场战争持续了两年,兵士疲惫,军粮殆尽,双方伤亡惨重。其间,双方兵士四处劫掠、奸淫烧杀、荼毒百姓,致使青州一带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尽遭蹂躏。
  初平四年(193),袁绍改任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率领大军争夺青州。此时,青州并存三个刺史:一是东汉朝廷任命的刺史孔融,无力与其他人争衡,只好困守北海周旋自保;二是公孙瓒任命的刺史田楷占据临淄,拥兵固守;三是袁绍任命的刺史袁谭陈兵郊外,虎视眈眈。直到汉献帝派来太仆赵岐前来调和,三方才息兵罢战。
  就在这时,兖州、徐州的战事又起。曹操收编“青州兵”后实力大增,并接替了兖州刺史的职务。为报杀父之仇,向徐州刺史陶潜进军。陶潜无奈,向公孙瓒的青州刺史田楷和平原相刘备求救。田楷与刘备率兵援助陶潜,曹兵退走。尔后陶潜上演了一出三让徐州的好戏,刘备留下来,当了刺史。田楷带兵回防青州。随后,吕布到徐州投奔刘备,借机夺取了徐州刺史的职位。刘备转而投奔曹操,曹操自河南移兵东进,灭了吕布。不久,刘备又离开曹操,领兵占领徐州,公开反对曹操。曹操再次带兵东进,击败刘备,平定徐兖二州,从而占有整个鲁南地区。刘备败后,昼夜飞奔七百里,来到青州,得到袁绍之子袁谭盛情款待,随即又赶到冀州,加入到与曹操对抗的袁绍一边。
  建安元年(196),青州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袁绍在河北逐渐取得优势地位,便派袁谭向田楷进攻。据守临淄的田楷不敌,兵败弃城而走,公孙瓒的势力退出青州。袁谭占据临淄,继续进军北海,朝廷任命的刺史孔融据剧县固守,自春至夏,部队伤亡严重,士兵仅剩百余人。在流矢如雨、戈矛相接的紧张局势下,孔融仍凭几读书,谈笑自若。夜间,剧县被攻破,孔融仓皇出逃,妻子儿女被袁谭俘虏,青州遂置于袁绍的势力范围之下。
  袁谭占领青州后,继续向公孙瓒用兵,于建安四年(199)彻底消灭公孙瓒,占有青、冀、幽、并四州,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曹操则享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地位,并占有中原广大地区,与袁绍展开了逐鹿中原的最后决战。为取得有利形势,曹操派出在山东地区很有影响的臧霸为青州都督,率精兵攻取北海等郡国,驻军益都(今寿光益城村),迫使占据临淄的袁谭采取守势,无暇援助袁绍。
  建安五年(200),袁绍在官渡与曹操展开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击杀袁绍军士八万余众,袁绍自此一蹶不振,不久病死。袁绍幼子袁尚继位,占据青州的袁谭不服,兄弟间相攻伐。袁谭屡战屡败,退守平原,向曹操求救,曹操趁机进军青州、冀州,先后歼灭袁尚、袁谭,自此青州被纳入其统治之下,并成为稳固的后方,为其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郑母村因郑玄墓得名
卧子埠传有鹰喂幼子

  青州市郑母村,相传为郑玄旧葬处,村名即因郑玄墓而得名“郑墓店”,后渐演为今名,这个说法有没有依据呢?
  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汉郑康成旧葬处,在府城东四十里郑墓店。”
  《齐乘·郑康成祠墓》载:“《高士传》云:‘袁绍屯官渡,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至元城,卒,葬于剧东。后因墓坏,归葬砺阜……剧东旧葬地,即今益都府五十里,郑墓店是也。因高密有郑公乡,土人讹为郑母云。’”
  郑母村北有一个卧子埠村,村旁有一座埠岭。《青州镇村志·谭坊镇卷》载:传说东汉大司徒郑玄之母,因躲避兵乱暂把孩子寄养于埠上,数日后凯旋鹰护叼食喂养,子安祥,为纪念此埠,村依埠说起名卧子埠。
◎相关链接
平寿城遗址觅踪
  两汉以后,北魏、隋、唐等朝代曾几度复置北海郡。北魏移治平寿城。唐复置北海郡,治所平寿。
  在潍城区平寿村有一通“平寿”村碑。碑文写道:因村西面有平寿城(遗址无存),所得名。据《太平寰宇记》载:平寿县在潍州西南三十里。魏初为郡治,后改建为侯国,旧址在今平寿村附近。今虽犁地为田,但两千年前所遗砖、瓦、陶器碎片等物时有发掘、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