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往事悠悠话北海

02版:往事悠悠话北海

03版:往事悠悠话北海

04版:往事悠悠话北海

05版:往事悠悠话北海

06版:往事悠悠话北海

07版:往事悠悠话北海

08版:往事悠悠话北海

郑学集大成 守节不仕第

(2023年09月0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玄
  北海郡高密人郑玄勤奋好学,遍注群经,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他终生研究学问,屡拒征辟,守节不仕,为东汉一代大儒。
少年聪敏一心向学
辞官又入太学授业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郡高密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
  郑玄出生时,郑氏家族已经败落,祖父郑明、父亲郑谨,都没有出仕,只在乡间务农,家境贫寒。郑玄从小学习书数之学,到八九岁时就精通算术。十二三岁时,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春秋》儒家“五经”了。他还喜欢钻研天文学,并掌握了“占候”“风角”“隐术”等一些以气象变化而推测吉凶的方术。
  郑玄自少年时就一心向学,不尚虚荣。据说他十一二岁时跟随母亲到外婆家,在座的客人都衣着华美、夸夸其谈,唯独郑玄坐在一旁,默默无语。其母见状,便暗示他表现一下,郑玄却不以为然,说这些庸俗的场面“非我所志,不在所愿也”。
  16岁时,郑玄已经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通晓方术之学,写得一手好文,被人称为神童。
  郑玄虽然立志于潜心钻研经学,但家境贫寒,没有条件继续研读学问。18岁那年,他不得不出仕乡吏,以解生计困扰。
  但郑玄并不安于乡吏工作,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学习,节假日也不回家,而是与师友们研讨各种学术问题。到21岁时,他已经博览群书,具有了深厚的经学功底,并精于历数图纬之学。
  当时的名士杜密任北海相,到高密巡视时见到郑玄,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把他升调到郡里任吏录。到北海郡上任不久,郑玄又辞去吏职,入太学授业。此后十年,郑玄皆折节而求学,郑玄在太学攻《京氏易》《公羊传》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
  
  离开故国游学关中
  一招推演众人叹服

  郑玄虽然已经学富五车,却并不满足。他久仰东汉著名经学家、扶风人马融之名,通过友人卢植引荐,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马融为师,进一步深造,尤其是马融所擅长的古文经学。
  马融学识渊博,虽然门徒众多,但只亲自面授少数高材生,其余学生则由这些高材生转相授业。郑玄投学其门下后,三年不为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都没能见到他的面,只能听其高足们的讲授。但郑玄并未因此而放松学习,仍旧日夜寻究诵习,毫无怠倦。一次马融推演浑天算法不正确,弟子们也没能解出来。有人说郑玄也许能演算,马融便叫他来做,郑玄把栻盘一转就解决了问题,在场众人都叹服不已。从此,马融对郑玄十分看重,郑玄便把平时学习中发现而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向马融求教,终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了七年,因父母年迈需要赡养,就向马融告辞归乡。马融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客耕东莱教授门徒 党锢期间创立郑学
  郑玄学成归乡时已经40多岁了,他已成为精通经学的大师,有数百上千人投到门下。而他家境贫穷,便“客耕东莱”,边种田维持生计边教授门徒。
  汉灵帝建宁元年(168),朝廷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郑玄曾为杜密故吏,受杜密的赏识与提携,所以也被视为党人,于建宁四年(171)被禁锢。
  郑玄从45岁被禁锢,到了58岁才蒙赦免,前后长达14年。在此期间,他打破经学的家法,注释与著书“几百余万言”,创立了“郑学”,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屡拒征辟守节不仕 逝于被迫随军途中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被迫大赦党人。解除党禁后,当政者争相聘请郑玄入朝任职。但郑玄屡拒征辟,一心一意研究学问。
  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大将军何进首先征辟郑玄入朝为官。州郡官吏胁迫起行,郑玄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何进设几、杖之礼以待之。郑玄只穿便服与之相见。仅隔了一夜就逃走了。
  汉灵帝中平四年(187),三府曾先后两次征辟郑玄,他都借故婉言谢绝。第二年,郑玄与荀爽、申屠蟠、襄楷、韩融、陈纪等14人被征为博士,他因父丧而未行。后将军袁隗表举郑玄为侍中,他仍以居丧为由拒绝。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黄巾军攻占青州,郑玄逃到徐州避乱。徐州牧陶谦曾大破黄巾军,境内比较安定,他听得郑玄到来,极为欢迎,以师友之礼接待。郑玄在徐州住了五六年,当时孔融为北海相,对郑玄特别尊崇,他一面为郑玄修葺故居庭院,一面再三派人敦请郑玄回郡。
  回到高密后,孔融待之甚厚,告诉手下僚属称之为郑君,不得直呼其名。这样,郑玄在70岁时结束了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活。可就在这一年,他又经受了老年丧子之痛。他只有一个儿子,名叫郑益恩,23岁时被孔融举为孝廉。此年春夏之间,袁绍之子袁谭率军攻打北海,围孔融于都昌,情势万分紧急。郑益恩受父命率家兵前去营救,结果反被围杀,时年仅27岁。郑益恩死后,有遗腹子,郑玄因其手纹与自己相似,取名小同。建安三年(198),献帝征郑玄为大司农,位列九卿。
  建安五年(200),郑玄已经73岁,由于一生颠沛流离、历经坎坷,身体常感不适。这年春天,他梦见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他醒来后很不高兴,认为自己当不久于人世了。这时,袁绍与曹操大战于官渡。袁绍为壮声势、争取民心,派袁谭逼迫郑玄随军,郑玄无奈,只好抱病而行。走到元城,病势加重,不能再走了,同年六月病逝于该县。郑玄死时正处于天下大乱之际,葬礼简朴,但自郡守以下的官员和弟子1000多人为其送葬。初葬于剧东,后归葬砺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