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过半,在这个青少年群体休闲娱乐的时间段,有网友不禁怀想起那些霸屏暑假的长播剧:《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武林外传》……曾被视作暑假标配的几部经典已退场良久。一边是资深观众的怀旧情绪被触发,一边是昔日的“电视儿童”、今天的青少年家长发问:现在还有没有能让广大中小学生一看再看、念念不忘的作品呢?
超越“青春爱恋”,是校园剧“脱虚向实”关键一步
暑假一到,档内狭义的校园剧就争先恐后地播放。《当我飞奔向你》以黑马之姿“圈粉”众多观众,清新的少年故事让许多人梦回花样时光。《偷偷藏不住》一段始于中学时代的懵懂情感在成年后花开圆满,“从校服到婚纱”,是多少人向往过的爱情纯真模样。刚刚收官完结的《曾少年》,一群北京胡同里的孩子相伴着长大,发小变爱人成一生的知己,生命的轨迹从年少时就深深浅浅缠绕在了一起。
面容姣好的青年演员担纲主演,轻偶像化的表达方式,三部剧中青春期的悸动被刻画得细致入微,予人正向的情绪价值。以它们为代表,如今的青春校园剧渐渐走出《致青春》后流行的“青春残酷物语”。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说,当下青春故事的创作类型与发展趋势多姿多态、正向多样,“阳光向上、充满浪漫暖意的青春叙事是主流、主调”。但专家同时指出,告别了极端苦痛、过激的“青春伤痛”叙事,仅仅是青春校园剧“脱虚向实”的第一步。对美好情感的畅想能否把青少年人引向更积极的成长道路,在“撒糖”之外,创作者还应探寻更广泛的话题;年轻人生命的轨迹能否融入时代之河,真情岁月里能否听得到社会发展的足音,这也是让青少年观众跳出“身边即世界”的有效途径。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建议,青春校园剧需要“扩容”,“对这类作品而言,同学情谊、青春成长、代际传承等都是叙事核心。但青春校园剧可以兼容一些更成熟、更有深度、更为广角的内容,这对于作品的提升、对于观众的收获都大有益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超越“青春爱恋”的杯水风波,是青春校园剧“脱虚向实”的关键一步。
7月份在央视一套播出的《追光的日子》做出了正向探索。该剧切口极小,高度聚焦高三这一年,但剧作剖开的社会横截面却是广谱的:一群“不靠谱”学生和一位“不靠谱”老师相逢,留守少年、教育公平、外貌焦虑等个人和社会问题亦被纳入少年的成长之路。去年热播的《大考》亦然,成人礼般的高考是个体的热血追梦路,也折射着一群人、一个国家在特殊时候的众志成城。
让文学性滋养青春题材,才能创作出真正的经典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委员王翠艳提到,电视剧播放媒介的迭代改变了年轻一代的看剧习惯,“从电视时代的‘放什么看什么’演变到了今天的‘想看什么找什么’”。视频平台的崛起,让海量电视剧不再受限于线性的电视台播放时间。在此背景下,94央视版《三国演义》成了视频播放平台弹幕最多的国产剧,曾创下电视重播次数世界纪录的86央视版《西游记》,更是在视频播放平台斩获1.7亿播放量……
近年来国产剧提质增效,年产1.4万集,年轻人为什么仍然会重复选择经典老剧?有的网友认为,一定程度上,新播的剧目仍需时间检验,在经受过同类题材、同题创作的比较后,真正的经典才能脱颖而出。目前看来,留下来的精品、经典通常经过了文学性的滋养,能经历一次次跨时代的审美“叠印”。
1990年首播的《十六岁的花季》至今仍被观众视作难以超越的校园剧经典。故事里那群张扬恣意、鲜活丰满的高中生与他们善解人意、开明开放的老师,是“70后”“80后”心目中“心驰神往的校园生活NPC(非玩家角色)”。但这部青春剧里不只有少男少女的叽叽喳喳和小恩小怨,价格双轨制、出国潮、大抢购、程控电话、福利分房……凡此种种如今已消弭在时代缝隙中的词汇,何尝不是人们反复回味这部老剧的引子。张弘、富敏这两位上海导演以知识分子的自觉,将目光投向整个中国都市生活,他们镜头下青春的发梢拂过了时代的角角落落,花季少年们目之所向是一个风潮涌动的时代。《十六岁的花季》早已超越了青春剧的范畴,成为了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文化符号,就像剧集开篇的念白:“你以为这是故事,那么你错了。你以为这是生活,那么我错了。这是综合成千上万个十六岁的孩子的经历编织的一曲歌、一首诗、一个梦。”
从这种意义上说,《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甚至《武林外传》《甄嬛传》亦复如是,都因创作者在剧作中注入了文学性。如今在各大视频播放平台,不同的网友留下相似的评价:“你以为我在看他们的故事,其实在看循环往复世间的真谛。”互联网时代,丰富的内容供给和跨屏播出,似乎压缩了一部作品的生存空间,但相信,浸润了文学性的滋养,真正的经典可以穿透时间与代际,突破圈层、常看常新。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