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4版:加油吧少年!

16版:光影记录

“鸭鼠谜团”为何争论不休

(2023年06月0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孙瑞荣
  从某校学生在食堂就餐时发现饭菜里有一颗疑似“老鼠头”的视频在网上发布,到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官微通报“食堂吃出老鼠头”事件确认异物为“鸭脖”,学生也发布视频澄清,再到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再次确认是“鸭脖”。6月以来,“鼠鸭事件”相关的词条就没有下过热搜。      (据新民周刊)
  近日,一则“江西一高校饭菜中疑吃出老鼠头”的事件持续发酵。即使有多方回应,舆论场依然沸沸扬扬,有网友质疑“这谁来看都不是鸭脖”“鸭脖怎么长了牙”“指鼠为鸭”……
  鼠头还是鸭脖,这个问题其实对于拥有专业检测设备的部门和机构来说是一个简单的判断题,但如今却成了“罗生门”。网友们为什么不相信这是鸭脖?究其原因,就是目前公布的情况说明和解释均无法令人信服,缺乏更加具体和详尽的证据。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该校第一次出现“老鼠事件”。早在2021年,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曝光过一次此类事件,结果也是不了了之。这更加让网友产生疑惑和不信任感。一个有“案底”的学校,就算信誓旦旦,可信度有多少,值得商榷。
  公众需要一个公正透明的解决过程,我们不能仅凭视频或图片就作出最终结论,因为有时“眼见不一定为实”。解释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拿出实物让大家仔细对比,通过清晰的解释和确凿的证据,就可以还原事实真相,公众也能弄明白到底是老鼠头还是鸭脖。只靠一张白纸黑字的通报去说服所有人,这种回应确实有些单薄。
  食品安全大于天。公众关心的异物到底是鸭脖还是老鼠头,究其根本是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和敏感。实际上,要解开“鸭鼠谜团”,就必须要权威部门和机构提供更加具体和详尽的证据,只有展示了完整的调查过程,提供了充分的证据,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做到公开公正透明,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我们期待真相大白,也期待最后权威的调查结果能够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