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一代人青春的《灌篮高手》里,主人公们拼尽全力,最终也没能完成“全国制霸”的梦想。而在现实中,位于浙江台州临海市的回浦中学篮球队却实现了漫画里未竟的梦想。没有生源和资金优势,在名校云集、强手如林的全国高中篮球联赛赛场上,这所来自东海之滨的县城中学到底凭什么笑到了最后?
一凭“传统”,篮球情结深种学生心中
1912年,回浦中学的前身回浦私立学校在临海成立。回浦创始人陆翰文在留洋期间深受“强身救国”思想的影响,回国后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回浦中学原副校长、现回浦教育集团运管中心主任蒋贤俊介绍,在陆翰文的指导下,回浦从那时起,便将“运动不忘读书 读书不忘运动”作为学生们的座右铭。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回浦便有篮球队。据回浦中学校史记载,回浦室内篮球架建于1928年,是浙江省最早的室内篮球训练场地之一。时光流转,虽三易其址,但回浦中学的篮球传统始终没有丢。走进回浦中学你会发现,篮球已经成为多数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大课间、午休、放学后,操场上永远都有打篮球的学生。
在回浦中学,初中就有篮球选修课。到了高一,学习篮球基本技术、了解篮球的理论知识更是成为每一名学生的普修课。到了高二和高三,虽然也有其他体育项目可供自由选择,但篮球仍然是很多学生的第一选择。教学之外,回浦还有各种篮球赛,每年学校还会承办各种省级以上的高水平篮球赛。在浓郁的篮球氛围熏陶之下,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有了篮球情结。
二凭“坚守”,一代代教练员薪火相传
要在竞技赛场上有所作为,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往往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相比大城市的一些名校,偏居东南一隅的回浦中学先天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资源。
蒋贤俊1982年从大学毕业回到母校回浦执教时,面对的是一支无专门教练、无固定球员、无专业场地的“三无”篮球队。为了重振旗鼓,他四处奔走,在全县各乡镇寻找优秀篮球苗子。
回忆起当时被蒋贤俊选上的场景,回浦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康乐颇为唏嘘:“1995年,那时我正在读初三,参加体育中考,他在操场上看到我,觉得我个子蛮高,然后就说可以了,我也没打过篮球。”
就这样“东拼西凑”,慢慢地,回浦中学从临海打到地市赛、省赛、全国赛。在这个过程中,回浦中学在篮球圈里的名气越来越响,才逐步形成了如今以本土球员为班底、陆续引进北方球员、建立梯队的培养模式。
2017年,成为全国高中篮球联赛总决赛常客的回浦中学终于捅破窗户纸,打破了清华附中多年垄断,问鼎冠军。2023年,蛰伏六年,回浦中学男篮再度登顶。
回浦中学的篮球长盛不衰,除了独到的培养模式,也离不开一代代教练员的传承和坚守。被蒋贤俊在田径场上选中的“门外汉”李康乐,后来毕业回到回浦担任初中男篮主教练长达16年。如今,李康乐的学生、“90后”的孙新亮、孙庚,也从他手中接过了回浦篮球的火炬。
三凭“精神”,顽强与坚韧刻在基因里
回浦中学男篮自称“戚家军”。距离回浦中学5公里的地方,就是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前线,顽强与坚韧已刻入临海人的基因。
半决赛从上半场落后到逆转广东实验中学,总决赛从加时赛一度落后清华附中6分到绝杀夺冠……靠的是意志力和对冠军的渴望。
“莽莽中原逐鹿场,登高感慨长。愿养锋锐歼强梁,蔚为我校光。”1917年,陆翰文写下这首《回浦校歌》;百年后,回浦人依然秉承校训,发扬着回浦精神。
5月16日,回浦中学篮球少年归来,临海全城相迎。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