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5版:光影记录

16版:广而告之

《浮生六记》读札

(2023年04月2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秦学民

  《浮生六记》是本自传体散文集,它真实地记录和呈现了清代乾嘉年间的平民生活与社会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文字凝练、晓畅、灵动、优美,不同凡响。
  作者沈复(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出生于苏州士族文人之家,未事科举,常以卖画、充当幕僚乃至经商维持生计,颇具才情。
  书中人物芸娘,是作者沈复的妻子,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她德容兼备,知书达礼,心灵手巧。她能为丈夫喜欢的案头瓶花添加各种昆虫,宛然如生。为求叠石一色,她能提议:“择石之顽劣者,捣末于灰痕处,乘湿糁之,干或色同也。”菜花黄时出游,苦无酒家小饮,她能献计“自担火炉”,得令诸君对花热饮。她“于破笥烂卷中,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书中此类笔墨随处可见,其中最有一处令人叫绝:芸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话语虽短,却于瞬间抓住君子和小人的特征,以人比花,难析之微,一语道破,可见其非凡的感受力和洞察力。
  除了这些常为人道的德才品性之外,芸娘更有独到之处。在她的身上,我们隐约感到一种超越时代的清新气象,那是一种“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命本能,是一种不囿于良好物质条件的、基于道德文化修养的、自由烂漫的生活情调。
  虽然家计清贫,有时甚至“饥寒交迫”,但夫妻二人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终不渝。芸娘善为“不费之烹庖”“拔钗沽酒,不动声色”。作者也称:“芸一女流,具男子之襟怀才识。”最令人称奇的是,“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真慧巧雅趣之至也!
  对于他们的这种生活,芸娘曾于病中自道:“忆妾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这样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对于今人启迪良多。
  然而,芸娘人虽贤淑,命却不济。后来险被斥逐,贫病而终。究之可知,芸娘其实一直生活在两样矛盾之中:一是清新超然的个性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二是清欢有味的生活方式与基本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处在前一矛盾中,芸娘妥协屈就。“君之不得亲心,流离颠沛,皆由妾故,妾死则亲心自可挽回,君亦可免牵挂。堂上春秋高矣,妾死,君宜早归。”处在后一矛盾中,芸娘带病操劳。“芸念绣经可以消灾降福,且利其绣价之丰,竟绣焉。而春煦行色匆匆,不能久待,十日告成,弱者骤劳,致增腰酸头晕之疾。岂知命薄者,佛亦不能发慈悲也!”尽管如此,两样矛盾的平衡点却难以觅及,悲局卒成。
  芸娘可叹,亦可羡。林语堂先生曾说:“沈三白的妻子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娶到这样的女子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此非男子主义思维,真真切切是由于芸娘的嘉言懿行与超然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