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于菲)从“不信能种出来”到成为冬暖式蔬菜大棚的“推广大使”,3月15日,今年62岁的徐少华心情激动。
“当年,建一个大棚得花7000元钱,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多年的收入。”徐少华说,那年28岁的他担任寿光县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团支部书记。
在全村动员工作陷入困境的时候,时任寿光县委书记的王伯祥来了,他全力扶持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最终17名党员带头报名建起黄瓜大棚。
10月建棚,当月播种,两个月后鲜嫩的黄瓜上市了。徐少华说起当年黄瓜收获时的场景,眼中闪出亮光,17个蔬菜大棚平均收入2.7万元。看到大棚种植成功,眼热的村民们开始主动要求建大棚。1990年,三元朱村规划建设了144个蔬菜大棚。
大棚种植成功后,许多村民纷纷向党支部提议,想将大棚技术封锁三年,等村里“发”起来再说。没过几天,王伯祥到三元朱村调研,看了试种成功的17个蔬菜大棚,认为是富民强县的好技术,要求在全县推广。“不搞封锁,全县推广。”1990年2月20日,王伯祥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
1991年,全县27个乡镇,指导建起5130个大棚,仅大棚蔬菜生产一项,当年全县增收6000多万元。
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学者”,王伯祥书记主动向外推广。只要有人请,他们就派技术员去,技术很快传到新疆、青海、西藏,甚至国外。
后来,徐少华成为德州市平原县科技副县长,多年来,他代表三元朱村、寿光市不仅走遍了齐鲁大地,还去往新疆、云南、贵州等地传授经验。“我会带着王伯祥书记的嘱托,继续推广寿光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带动更多农民依靠种植技术富起来。”徐少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