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多年前,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他从长安出发,舟车劳顿,辗转三月有余,抵达柳州。
柳宗元识树懂树,爱树惜树。早在永州为官时,就为种树专家郭橐驼树碑立传,阐述种树之理,借论为官之道。他说种树要“顺木之天”,“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栽后“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如此树木的天性得以保全,习性得以实现。如果“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这些真知灼见,乃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千年前的柳州,野蛮荒凉,却也最宜播种文明和希望。也许受屈原《橘颂》影响,柳宗元十分偏爱柑橘树。他的种橘技术是在永州时学会的。赴任柳州后,他在城郊的空旷之地种黄柑200株,为当地发展柑橘果业试水示范。此事令他感慨不已,遂赋诗作记《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亲手种的黄柑,春来发出新叶,城隅一片绿油油,希望在他心中萌芽。他发誓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琼果,不学三国李衡,把柑树当作木奴去谋取私利。闻“喷雪”之香气,摘“垂珠”之果实,道出了柳宗元的矛盾心结:身在柳州,心向长安,壮志未酬,欲罢不能。“若教坐待成林日”,就算是回不去了,就等着柑橘树开花结果,丛林披金,滋味怡心。彼时,辛酸的柳刺史哪是在植树啊,他栽植的是有朝一日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在永州时他也写过这样的句子:“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后汉樊重,封寿张侯,谥敬,为了制作器具,他自己种梓树和漆树,当时大家取笑他,后来他种的树都长大成材,皆堪大用。柳宗元以樊重种树的故事比喻自己的进取之意。
柳州位于柳江河畔,在江边种树,既保护河堤,又能发展旅游。历史就是这么巧合:柳州地名有柳,新任刺史也姓柳;姓柳的刺史又带领许多人在柳江河畔热火朝天地种柳树,规模不亚于今天的植树节。柳宗元的挚友吕温,闻讯赠诗《嘲柳州柳子厚》: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柳管依然在,千秋柳拂天。
在这首20字的短诗里,作者把柳宗元之姓、贬谪之地、所栽树种及种柳地点全都嵌进诗里,可谓巧夺天工。“千秋柳拂天”,顶天立地,神韵厚重。
曾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如今宠辱皆忘,临江而歌,吟唱了这首诙谐幽默、平白如话、富含哲理的打油诗——《种柳戏题》: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品读此诗,就像在欣赏一部微电影:近镜头——又是一个春天,柳州柳江,柳刺史与众人挥锹舞锨,挖坑栽柳,挥汗如雨,柳刺史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和蔼近人;远镜头——若干年后,柳树垂阴覆地,耸干参天,游人如织,导游抚摸着树干,睹树思人,讲解柳刺史治理柳州、亲民爱民的故事,游客们共同朗诵《种柳戏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穿越千年,历历在目。
最后柳刺史谦逊地对大家说:“召公栽甘棠树,后人称其为思人树。如果你们以后看到长大的柳树还能记得我柳宗元,我就万分荣幸了。没有留下更多让地方受惠的政绩,我深感惭愧。”其实,没有媚骨、只有傲骨的柳宗元,在柳州期间关心民瘼,留下了许多政绩。如采取措施,释放奴婢;反对封建迷信,治穷治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关心百姓健康等。他最后没有吃到“喷雪”香的柑橘,却把自己活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千秋柳拂天”,最后逝于任上,终年47岁。
柳州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刺史,更未忘记他在困顿之中仍为柳州人民兴利除弊,最后鞠躬尽瘁。柳宗元逝世后的第二年,柳州人民在停放他灵柩的地方修建衣冠冢;第三年,修建罗池庙纪念他,后又改名柳侯祠,内有镇祠之宝“荔子碑”,因集“韩(愈)文、苏(轼)书、柳事”于一体,又称“三绝碑”。1961年2月10日,郭沫若题诗赞曰:柳州旧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