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云:“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这是他读《易经》的感悟和赞叹。
今天不妨说说《易经》第一卦,“乾”卦,看看能否“凿破”“乾”字之秘。
“乾”卦是《易经》第一卦,卦辞说:“乾,元亨利贞。”
古人注疏说:“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
只看注疏,我们可能还是有些晕乎,不知所云。所以,从文字入手,从字源开始分析,是较为容易通达的。
《说文解字》说:“乾,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倝声。”这里对“乾”字的左侧及右上部分字形(即倝字)没有解说,只说此为发声之来源。
再看看《说文解字》对“倝”的解释:“日始出,光倝倝也。”我们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清代大学者段玉裁曰:“倝者、日始出光倝倝也。然则形声中有会意焉。”
因为是“日始出”,所以引申有“大”意。卦辞中用“元”来表示“大”意,是因为“元”字也有“大”意。
再来看一下“元”字的商代字形为“ ”,上为人头形,下为人身,主要强调的还是人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先轸闯入狄人阵营,战死之后,“狄人归其元”——将先轸的头还了回来。“元”字,又可引申为始、大。
这一条证据结合《说文解字》的说法,基本可以断定:乾卦之说,源自日出之象。
这里还应该注意到,“朝”字的左侧部分与“乾”字相同,也是“日始出,光倝倝”之状。
《说文解字》曰:“朝,旦也。从倝,舟声。”——“旦”,不正是“日始出”吗?
“倝”的早期字形写作“ ”,正像太阳刚出来,上下、四周光芒四射之状。
明白了“乾”卦的“象”,我们再回头看卦辞,就很容易一目了然了。太阳为生命提供巨大能量,故曰“通”;又为人类及大自然一切生命(古人视野所及)所喜,故曰“宜”;又代表最为磅礴浩大,故曰“正而固”。
再如,卦辞说:“潜龙在渊”“见龙在田”等等,皆由此阐发出来。
太阳始出之时,在人类肉眼观察而言,似乎很谨慎、很勤奋、又很有生命力的样子,但是始终“努力”上升,便能“君临天下”。所以卦辞又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字的右侧从“乙”。“乙”是草木弯曲生长的象形,代表受到压制但通过努力能够钻出地面,最终成长起来。
《水浒传》里有个人物,叫做燕青,又名燕小乙。青为东方之色,代表草木。这个名字,名与字配合得极好。这可能是水浒人物中,名字起得最好的一个。而这个燕青,也是最后得到善终的人物之一,似乎“小乙”这个名,早就暗示了人物的结局。
“乙”字所体现的顽强不屈、生命力强大无比,与晨日冉冉升起时谨慎、振奋有点相似。归纳起来,就是《象传》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最后,说一下“乾”字的另外一个读音和含义,它还是“干湿”之“干”的繁体字。太阳出来了,能加快水分蒸发,这就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