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记载:“(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为什么说是“复假道于虞”呢?
原因是僖公二年的时候,晋国已经向虞国借过一次道。僖公二年夏,晋国军队不仅借道虞国,而且虞国也同时出兵,一起攻下了虢国的下阳。所以,僖公五年冬,晋国再次要求过境虞国去攻打虢国,是第二次借道了。
第一次借道的时候,晋国就在谋划消灭虞国。出谋划策的是大臣荀息。为了借道成功,荀息要求用“屈产之乘”和“垂棘之璧”来贿赂虞国。前者是宝马,后者是宝玉,晋公非常不舍,说:“是吾宝也。”
但是,荀息说了一句阴谋味道非常浓厚的话:“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意思是,只要虞国肯借道,那么这两样国宝就好像从内府转移到了外府一样,还是晋公您的。
老谋深算的荀息周密考虑了所有的因素,甚至对虞国内部哪些人会反对都预测精准。他说,虞国的大臣宫之奇一定会反对,但不会成功。因为“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
荀息料敌于先,周密安排,晋国如愿以偿。《左传》记载:“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先书虞,贿故也。”
到了僖公五年的时候,晋国终于下定决心要消灭虞国。于是再次以攻打虢国名义向虞国借道。
虞国大臣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这里引出了著名的成语“唇亡齿寒”。
在今天的语言中,称咀嚼食物的器官为“牙齿”,通常是“牙齿”并称。那么,“唇亡齿寒”能否改为“唇亡牙寒”呢?
答案当然是不能。因为,在中国汉字中,“牙”和“齿”指的并非一个东西。
“牙”的金文写法是“ ”,是一个象形字,犹如上下两个大牙咬合在一起的样子。如果照一下镜子,观察一下口腔,我们就可以看到:有凹槽且能咬合在一起的,是俗称的“大牙”。
所以,牙的本义就是“大牙”。
“齿”呢?它的甲骨文写法是“ ”,也是一个象形字。甚至都不用照镜子,一看就知道是两排门牙上下整齐横列的样子。它后来加了个“止”,变成了形声字。“齿”的繁体字写法为“齒”,上下两排门牙依然清晰可见。
所以,“齿”其实就是门牙。大家熟知的一篇课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句话“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就是形容门牙掉落后的样子。
嘴唇一旦没有了,最先感到寒冷的一定是门牙。所以,“唇亡齿寒”是非常精准、形象的描述。
可惜,虞国的国君没有真正搞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更没有看穿晋国谋划了数年的阴谋,最终国破人亡。《左传》记载:“(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对我国的影响非常深远,直到现在依然是思考政治军事等问题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