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4版:山海行·重走胶济线

12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贾樟柯从故乡出发
带着电影与文学相遇

(2023年10月2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落下帷幕。作为该电影展的发起创办人,出生于山西汾阳的贾樟柯,凭借一己之力,把家乡打造成文化高地。《小武》《站台》《任逍遥》《三峡好人》《山河故人》《江湖儿女》……把贾樟柯的电影串起来看,就像是一部汾阳的纪录片。他的电影,有生活百态,有侠义豪迈,从个人情感到文化冲突,每一部影片都展现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超

贾樟柯的电影离不开山西
  “年轻化和国际化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在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贾樟柯表示,希望通过该电影展,助推新导演的成长和发展、推动中国影片走出去。1998年,28岁的贾樟柯凭借一部《小武》,在柏林电影节上,让世界影坛知道了中国汾阳,他也成了带动新导演走向国际的先驱。
  贾樟柯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热爱古典文学。贾樟柯在父亲影响下,还不识字的时候,就背唐诗,这是他的文学初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贾樟柯涉猎的文学著作愈来愈多,文学成了他表达心情的出口。“电影是叙事的艺术,有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与文学相通,但更主要的是,电影的思维方法其实是文学性的。”贾樟柯说,充沛的阅读和频繁的写作,提升了他的思维能力,为走向导演之路埋下伏笔。
  贾樟柯在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前,偶然看到了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苍茫的黄土高原第一次成为电影的叙述主体。这部电影唤起贾樟柯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他第一次有了导演梦。凭借《站台》《任逍遥》《三峡好人》获得成功后,贾樟柯在影视圈逐渐占有一席之地。
  2017年,贾樟柯以一己之力创办了平遥国际电影展,不仅为国内外电影人提供了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也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从故乡走向世界,又从世界回到故乡。贾樟柯的电影与文学,离不开山西。

穿越时空的贾氏电影沧桑感
  在贾樟柯的作品中,有两部不得不提,那就是《山河故人》和《江湖儿女》。情感变迁、社会现实、时代变化……贾樟柯通过这两部电影,给观众带来一种穿越时空的沧桑感。通过电影不同画面的展现和变化,让人总能体会出其中的意义。
  电影《山河故人》开头,人们说着山西方言,穿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服装,潇洒自如地跳着迪斯科。镜头转到5年后,一切都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飞机穿梭于云端,社会和文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这样一部充满乡土气息的影片,贾樟柯首先在叙事上,就足以吸引观众,不拖泥带水,自然之中又见巧妙设计,用镜头语言表现当时人们的情感,引起不少人共鸣。
  2015年,贾樟柯刚拍完《山河故人》,去见了一位山西大同的朋友。这位朋友年少时十分侠义,这一年他突然中风,拄着拐杖,苍老了许多。贾樟柯有些伤感,想起少年往事,打算拍一部关于江湖的电影,这部电影便是《江湖儿女》。
  贾樟柯将影片的时间线设置在2001年至2018年,用自己记忆中的几个真实人物的特征,丰富了男主角斌哥的形象。剧情中有情有义、终身未婚的女主角巧巧,则源于贾樟柯对女性和身边朋友的理解。《江湖儿女》与贾樟柯以往的影片相似,随处可见贾氏电影的标志性元素和底层人物,如城乡公交车、迪厅、轮渡……此外,《江湖儿女》还出现了高铁、超薄手机、微信等。通过这些符号和人物,影片呈现了一幅幅鲜活而又极具变化的民间社会图景。

开放式结局成为独特标志
  贾樟柯是中国电影界备受关注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总是表达出对现实和人性的思考。在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中,有一些比较突出的创作手法被认为是他的经典特征,他也以真实美学而闻名。
  在镜头语言上,贾樟柯偏好纪录片式的写实感。他的电影很大程度上选择了一些真实事件,特别擅长用长镜头和定位访谈等纪实拍摄手法,来呈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在内容上,贾樟柯关注的多为当下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那些以前很少在影像中出现的人物。贾樟柯深入生活,与这些人物展开交流。他常采用非职业演员出演,让观众体会到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样使他的影片更加鲜活和生动。
  贾樟柯的电影中充满了历史、文化、社会等元素,他经常以男女关系、婚姻、家庭等问题为主题,以此来刻画出现代中国的生活现实。贾樟柯的电影散发着温暖的乡土情怀,记录着传统文化符号的重要性。他将故乡情怀融入一部部影片中,传递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在贾樟柯电影中,开放式结局已经成为他电影的一个独特标志。贾樟柯所传递的正是符合当下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他必须贴近生活。区别于如今市场中大团圆结局的商业电影,留下想象空间的开放式结局,更能让观众参与到电影当中去,更深层次地理解导演的意图与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