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山海行·寻迹齐长城

16版:光影记录

智勇双全一义犬

(2023年06月2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贵颂

  传奇未必真实,真实未必不传奇。
话说五代十国时期,有个大将叫杨光远,是突厥族人。他在与契丹军队打仗时,“因伤其臂,遂废,罢于家”,一只胳膊受伤,在家里休养。后唐李存勖当了皇帝,是为庄宗,感念他的战功,就让他重新出山,担任幽州马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尚书右仆射等官职。李存勖在战乱中被杀,李存勖父亲的养子李嗣源夺了皇位。
  李嗣源上台后,继续重用独臂将军杨光远,委以要职,“光远虽不识字,然有口辩,通于吏理,在郡有政声,明宗颇重之”。
  官越做越大,想法越来越多。到了后晋天福八年,即公元943年,杨光远居然效法后晋高祖石敬瑭,想向契丹称臣,当一回皇帝。他先是秘密向契丹献计,说是后晋正遇上大饥之年,“国用空虚,此时一举可以平定”。又占据北方重镇青州,举兵叛乱。此时后晋气数未尽,朝廷命宋州节度史李守贞率领大军前往征伐,镇压叛军。李守贞本来就恨这个杨光远,此番“受诏欣然,志在必取,莫不身先矢石”。先是大败契丹兵,又派军队将青州城团团围住,试图逼杨光远缴械投降。
  不想这一围,竟然围了八个多月。
  这一来,青州城内的老百姓可就苦了。从夏天一直到冬天,粮食吃光了,就杀牲畜,牲畜吃光了,就人吃人,“自夏至冬,城中人相食几尽”。杨光远的儿子承勋、承祚、承信一齐劝老爹趁早投降,以免城破之后被满门抄斩。可是这个杨光远美梦未醒,还指望契丹会派兵来救。他哪里知道,契丹的援军早被李守贞在半道上给打退了。杨光远又对儿子说:“我在代北时,尝以纸钱祭天池,投之辄没,人言我当作天子,宜且待时,毋轻议也。”仍然认为自己命中注定该当皇帝。万不得已,杨承勋发动兵变,杀光蛊惑杨光远造反的一帮亲信,强行打开城门,向西晋军队投降。青州百姓的噩运才告结束。
  且说青州城在西晋军队与杨光远对峙之时,百姓不准出,不准进,没有粮食充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有活生生地等死。有位姓孙的官员,他全家老少几十口,全被困在城里。眼看粮食吃完了,却毫无办法。本来,孙姓官员的老家在青州城西西辛村,家里有瓦房,有田产,粮食很富足。奈何城门紧闭,内外隔绝,远水难救近火。孙姓官员为此整天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这一天,他又在忧心如焚之时,家里养的那条老狗,在他旁边转来转去。孙姓官员平时待老狗极好,这时便对老狗说:“你能为我到田庄去取米吗?”万万没有想到,老狗听后,竟然“摇耳应之”。想想已经到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境了,他就把身家性命押在这条老狗身上。赶快急书一信,放到一条布口袋里,将口袋绑在老狗身上,趁着天黑,将其放出。那老狗悄悄地从城墙的水道中潜出,到了西辛村孙家田庄,大叫不已。田庄里的人开门一看,原来是家里的那条老狗。又见其身上绑着口袋,取信读罢方知,城里的人已经快熬不住了。于是赶快把口袋装上粮食,仍然捆在老狗身上。那老狗告别田庄,趁着夜色,又从水道处潜回城里。孙家人一见,真是激动不已。万万没有想到,这条老狗居然受命于危难之中,大智大勇,大义大忠,救了全家性命。
  从此之后,只要家里快没有粮食了,孙姓官员就如法炮制,派老狗偷偷地返回城西田庄,神不知鬼不觉地将粮食驮回城里,居然从来没有被城内城外的士兵发现。如此数月,一直到杨承勋开门投降。孙氏全家数十口,“独得不馁”。从此之后,孙姓官员更加爱护这条对他们恩深似海的老狗,并在它年老死去之后,将其“葬于别墅之南”。
  几十年后,孙姓官员的孙子孙彭年,与龙图阁直学士赵师民(青州临淄人)结交,便将当年他们家发生的这个故事讲给赵师民听,赵师民大为感动,饱蘸笔墨,撰就一篇《灵犬志》。孙彭年专门立了墓碑,将《灵犬志》刻在上面,立于义犬冢前。
  这座位于青州市西辛村的义犬冢,在当地名气不小。可惜的是,这座义犬冢上世纪被夷为平地,灵犬志碑也毫无踪影,只留下一个美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