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很多人都曾被电视剧中的这句台词深深触动。天下的父亲大都不善言辞、不懂表达,但只要有需要,他会放下所有事情出现在你的身边,为你遮风挡雨。相比于母爱的细腻,父爱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在父亲节即将到来之际,生活周刊精选7本好书,让我们一起在温馨的书香中感悟父爱、读懂父亲。
《给大壮的信》
作者:苗炜
何为美好人生?可以想象的最好的生活是什么模样?中年为父的作家苗炜在这本书里给出了他的回答。儿子大壮出生后,苗炜陆陆续续写了38封信,有长,有短,点点滴滴,回忆自己的成长,记录某些片段中的体验,唯愿孩子将来有一天,遇到某些麻烦的时候,可以透过这些记录知道自己并不孤独。这38封信围绕着四个主题词:智识、美、道德感、家,这也是大壮父母寄予孩子美好人生的四要素。
回望这些信,苗炜说:“起初全是生命的喜悦,后来流露出了一些伤感、一些悲观。我遇到过一些委屈,也遇到过许多快乐,我没经过什么大事,不过看了几本文学书,我把书本上的经验和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讲给你,像打开积攒多年的宝贝盒子:儿子,过来,不怕你笑话,给你看看。”
《通往父亲之路》
作者:叶兆言
一代不如一代?我们在通往父亲的道路上,究竟遭遇到了什么?作为叶圣陶的孙子、叶至诚的儿子,《通往父亲之路》为叶兆言以其60余载生命体验,初次直面、致敬、反思父辈的人生之书。
作为作家,叶兆言书写了近千万文字;但身为人子,他却从未在书中直面父辈这个人生话题。通往父亲的道路太漫长,这次,他卸下精神重负,坦言“这是我一直以来想写的一部书”,开启父子关系探讨的文学漫旅。
《我与父辈》
作者:阎连科
一本书写父辈蚀骨情深的忏悔之书,一次触动心灵、抵达谅解的深刻默想。《我与父辈》是长篇散文,从自己的童年开始写起,把人们带回到上世纪那个充满贫穷和饥饿的年代,讲述了生活在偏僻农村里的父亲、大伯、四叔坎坷而平淡的一生以及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理解了父辈的生活,就看清了自己的命运。
《我被爸爸绑架了》
作者:[日本] 角田光代 译者:龚群
暑假第一天,小春被爸爸绑架了。爸爸没钱、没耐心、又靠不住。带着小春“逃亡”的路上,他常为了食宿开销斤斤计较,也时还有不靠谱的旅程安排。爸爸就是如此困窘又孩子气,可他还是竭尽所能让小春体验旅行的乐趣:去郊外放烟火、夜晚漂浮海上、借宿山顶寺庙……
其实,之前小春已经很久没见过爸爸了,妈妈用各种谎言掩饰夫妻已分开的现实。这本书的故事很单纯,触及的话题却沉重又复杂:破碎困顿的家庭,常常不能相见的父女,女儿在懵懂中试图理解父母的立场,父亲在落魄中不放弃对责任和爱的坚守……书的篇幅很短,但诸多问题耐人寻味。
《父与子全集》
作者:[德国] 埃·奥·卜劳恩
编译者:洪佩奇
长着大胡子、挺着大肚子的光头父亲,留着刺猬头、叛逆又迷人的淘气包儿子,这一对父子为什么总能像好朋友一样快乐相处?为什么他们的故事火爆全球?为什么亿万父母从书中的亲子沟通方式中获得启示?在这本迄今为止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中,你都可以找到答案。
漫画大师卜劳恩传世名作,一个个生动小故事,体味浓浓的父子亲情,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全彩色连环幽默漫画,全文配有注音,孩子可以自主阅读,让爱温暖每个人。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角色,让爸爸把孩子搂在怀里一起看《父与子》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爸爸其实跟妈妈一样爱他们。
《布鲁克林有棵树》
作者:[美国] 贝蒂·史密斯
译者:方柏林
20世纪初的纽约布鲁克林,分散居住着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人。在这里,爱尔兰—德国裔的小女孩弗兰西·诺兰慢慢成长起来。她有一个普通且清贫的家庭,父亲性情温柔,多才多艺,深爱着女儿,却没有养家的能力。
在本书中,父亲显然不及母亲伟大,甚至还是一个酒鬼,他以一种并不成熟甚至有些搞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父爱。女儿在父亲去世6个月后的毕业典礼上,意外收到父亲生前托姨妈送来的鲜花和卡片。卡片上写着:“献给弗兰西,恭贺毕业。爱你的爸爸。”读到此处,你的心也会因为这位“并不伟大”的父亲而微微颤动。
《杀死一只知更鸟》
作者:[美国] 哈珀·李
译者:李育超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公认的美国文学经典,而它在教育领域的意义却使其突破了国界,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成长小说之一。它塑造了人类家庭教育的典范,并提供了极具可操作性的实例与示范。
书中阿迪克斯这位平民英雄父亲,为现实里迷茫的父亲提供了一本教育说明书:如何去鉴别孩子的问题,哪些是年龄造成的,应该给他们时间去成长;哪些问题是成长中的关键,必须及时干预;父亲应该是什么样一个形象,在复杂的社会中,哪些方面应该去适应、去顺应,哪些方面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哪怕要为此付出代价。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