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侠
儿时住在潍北白浪河畔华疃村的姥姥家,那时在村子的大街小巷经常听到老货郎一声声“换洋针来,拿破布破铁换洋针”的吆喝声。
记得有一位老货郎几乎每天都要到村里“换洋针”,姥姥让我喊他“范爷爷”。范爷爷有60多岁的年纪,背微驼,胡须发白,他家就住在白浪河以东的范家庄村,他为人和善,交换小商品时总是比其他货郎给得多,所以村里的人都乐意与他打交道。
只要听到大街上传来范爷爷扯着嗓门高声吆喝“换洋针来”,我和小伙伴们就急忙从家里抓上一把旧棉絮或破铜旧铁向范爷爷的独轮小推车奔去。范爷爷总是微笑着为大人们换取几枚缝衣针后,再为我和小伙伴们换取几粒花花绿绿的糖豆儿或铅笔本子等。那时农村人家日子极为清贫,来钱门路少,缝缝补补用的针线、纽扣等,都是用自家积攒的旧品与货郎交换。
除了货郎范爷爷外,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货郎到我们村子做生意。货郎们都是推着一辆破旧的独轮车,在车子的两侧摆放着收旧品的篓子,篓子里是收来的破布、旧棉絮等杂品,而在小车的后端则摆放着一个长方形的铁网或玻璃箱,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好看的针线、发卡、烟锅、糖果、铅笔、本子、小玩具等,很是诱人。那时货郎们很少有带秤或捎算盘之类的,双方在相互交换中都非常讲诚信,当大人将自己手中的旧品交给货郎时,货郎就会微笑着用手将旧品掂几下,然后说个数量成交,相互间脸上都挂着满足的微笑。
记得货郎范爷爷经常在阳光充沛的午后到我们村“换洋针”,在与乡亲们换取货物后,就在我家以北那条胡同的一棵大柳树下从小车上拿出马扎坐下,再从衣袋里掏出一个黑黑的地瓜面窝头和几根长长的大葱,一边与我们逗着趣儿,一边慢吞吞地吃着他的午餐。范爷爷吃饭的样子很香甜,而且他吃完饭后总会缓缓地从商品箱里取出几颗花花绿绿的小糖豆扔进嘴里,且还说着“真甜啊,真香啊”,以至于我们都跟着流口水。同时,他还经常奖励他身边某个运气好的小伙伴,让其回家端一碗水解渴。所以,范爷爷吃饭时对我们有很强烈的诱惑力,总是聚集到他的身边,以便得到他的奖赏。范爷爷吃饱喝足后,便眯上眼睛小憩起来,惬意无比。
如今,家乡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商店超市各种商品琳琅满目,那“换洋针来”的亲切声只能留在记忆中,却依然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