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老人命悬一线,阳光融和医院心外科郑建伟团队迎难而上为病人成功搭双桥,老人转危为安,这是一场北京、上海等一些知名医院大专家都望而却步的高难度手术。看到老人转危为安,医护人员备感欣慰。病人家属孙女士为表达感谢,给阳光融和医院送来一封感谢信。“感谢郑建伟主任团队,将不可能完成的手术,变成了成功的现实,在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果断出手,使病人转危为安。”信中的字字句句都是对阳光融和医院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常方方
患者病情加重,随时有生命危险
五年前,丁女士因为右手拿不住东西、嘴歪、说话不利落在老家的一家公立三甲医院做了脑CT以及相关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导致脑缺血,去北京找当医生的侄女孙女士做了脑部搭桥手术。手术后丁女士症状消失,恢复良好。
今年4月5日,丁女士感到心前区不舒服,又去老家公立三甲医院做了心脏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多条血管狭窄,最严重的狭窄达95%以上。医生称已经无法放支架,甚至也无法搭桥,只能靠药物治疗勉强维持。
看着病情日渐加重的老人,家属们都心急如焚,于是又找到了孙女士,觉得她作为专业的医生,肯定还能找到办法,并多次托她找找北京、上海等大医院知名专家和团队,寻求外科干预。反馈的结果基本一致,支架不能放,搭桥成功几率也不高,并且非常危险。
孙女士思考良久,她想到阳光融和医院心外科郑建伟主任是她熟悉的心外科专家,是全国知名心外科教授苏应衡的得意门生,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一些检查结果发给郑建伟主任。让孙女士惊喜的是,郑建伟主任说有希望,可以搏一把进行手术。
这是一场让北京、上海等一些知名医院大专家都望而却步的高难度手术,家属们有些担心和犹豫,拿不定主意是否进行手术。就在家属们犹豫的时候,4月25日,丁女士的病情明显加重,已经到了不尽快治疗就将失去生命的地步。孙女士与丁女士的家属们分别驱车赶往阳光融和医院,去做一次最后的努力。到达医院,病人已经不能行走,只好用轮椅推到病房。
在郑建伟主任与其团队仔细观看病人原来的心脏造影检查结果、研究治疗方案的过程中,病人突然疼痛难忍,病情急剧恶化。医护人员立即给她用上了相应药物,抽血、心电监护,进入了抢救状态,这个过程仅仅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病人总算有了短暂的缓解。
多人协同作战,手术顺利完成
郑建伟团队深知病人给他们的时间不多,必须尽快手术才有希望。病例讨论、分析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术前准备、应急预案……因为病人的血管条件太差,经过反复评估,放支架是不可能的,只有搭桥一条路,但是难度很大,成功的几率不高,必须与家属讲清楚。家属商量后能够接受死亡的风险,决定给病人进行搭桥手术。手术有风险,但不手术更危险!家属们都相信郑建伟主任团队,要求手术。
4月27日早上8时30分,丁女士被接入手术室,一场激烈的“战斗”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麻醉科张月明主任率先完成麻醉,负责监控病人全程安全;郑建伟主任亲自操刀,带着头镜仔细从病人左侧小腿分离出了一段50多厘米长的大隐静脉……就这样用最强的阵容加入了实战,十几个人为了病人的安危,各司其职,配合得天衣无缝!
仅仅用了两个小时,心脏第一条搭桥就已经成功。在此过程当中,心脏一直正常跳动,这是在跳动的心脏上“跳舞”!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郑建伟主任决定克服难关再搭一支桥,不过在寻找第二根血管时,发现心脏的一条动脉是实心的,根本不适合搭桥,一个多小时的努力化为泡影。但他没有放弃,又将心脏翻向右侧,在心脏的后面仔细找到了另外一条血管,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第二条搭桥终于成功了。在体外循环的辅助下,病人的心率由慢到快,恢复了正常的心率状态,现场所有人员如释重负。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艰苦工作,手术终于顺利完成。这也是郑建伟团队手术医治过的年龄最大患者。
4月28日,孙女士与郑建伟主任一同去看望丁女士,丁女士可以配合医生完成一些肢体的动作,术前的不适症状消失,
5月6日,手术后的第九天,丁女士在普通病房,已能坐着吃饭,已经可以下地。“老百姓家门口汇聚了众多全国知名医学专家,阳光融和医院是老百姓最值得信任的三甲医院!”孙女士在感谢信中写道,正如有着36年院长经验的王明晓院长所提倡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位知名的院长,一定会带领着医院走向更加辉煌,为更多的老百姓解除病魔!
丁女士有了第二次生命,家属收获的是病人的康复和亲人的团聚,阳光融和医院收获的则是老百姓对医院更加信任的口碑和永攀高峰的可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