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2版:放飞梦想 第4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特别报道

03版:放飞梦想 第4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特别报道

08版:光影记录

时隔三年迎回主客场赛事

中超联赛 焕新归来

(2023年04月1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面恢复主客场制、两升两降、七座专业足球场投入使用……跨越4个多月的漫长冬歇期,新赛季中超联赛4月15日晚拉开战幕,揭幕战北京国安坐镇主场1∶1战平梅州客家,中超联赛迈进第20个赛季。当足球回归生活,伴着火爆的球市、专业的球场以及被“洗涤”一番的中国足球环境……新赛季的中超势必大不一样。
新球场 离球迷更近
  4月15日20时05分,2023赛季中超联赛揭幕战——北京国安对阵梅州客家的比赛在改造复建后的北京工人体育场进行。拥有60多年历史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开启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第30年,也是中超联赛诞生后的第20个赛季。
  上半场,双方进行对攻大战,梅州客家队员叶楚贵爆射破门,打进新工体首球,上半场国安0∶1落后梅州客家。易边再战,北京国安队员阿代米制造点球,张稀哲主罚破门。最终全场比赛结束,北京国安1∶1战平梅州客家。
  首轮比赛,包括北京国安主场对阵梅州客家、上海海港客场挑战卫冕冠军武汉三镇在内的多场比赛均出现“抢票潮”。2023赛季中超联赛时隔三年全面恢复主客场制,各地球迷走进球场、尽情欢呼,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
  专业球场亮相是新赛季中超一大看点,当初不少为承办世俱杯赛以及亚洲杯赛而新建的专业足球场将全面投入使用。据统计,新赛季的中超16队中至少有7队将使用专业球场进行主场比赛,包括承办新赛季中超开幕式的北京工人体育场,这批专业足球场的全面启用将大大提升观赛体验。
  自2004年中超联赛登场以来,除了申花的虹口体育场以及原天津泰达队使用过一段时间的泰达球场,其他各队均在带跑道的体育场内进行主场比赛,无论比赛氛围还是观赛体验都无法与专业球场相比。尤其是国内球迷观看欧洲五大联赛、欧冠联赛转播时欣赏欧洲足球专业球场后,在羡慕之余更多还是感慨国内何时能够提供专业球场的观赛体验,而本赛季就是“圆梦时刻”。

新规定 “重回16支队”
  欠薪问题一度困扰着中国足球,新赛季开始前,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欠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尽管新赛季中超联赛将重新恢复至16队规模,但这16家俱乐部均无欠薪并通过了中国足协的准入。此外,中超联赛的升降级制度也重新恢复为“两升两降”,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各队的降级风险,同时也有利于中超联赛的稳定运行。
  相比之下,变化最大的新规定还是取消了实施多年的“U23政策(每场比赛每队上场的U23球员不得少于1人)”,这项政策从出台伊始就引发争议。“U23政策”被取消后,中超各队不再受制于此,教练员的整体战术安排、临场指挥等也有更为宽松的空间。至于其他政策——外援依然维系“注册6人报名5人场上4人”的规定,很难对中超联赛产生较大影响。
  从先前实践情况来看,降级风险的减少、“U23政策”的取消不会对争冠、保级形势产生太多影响。以今年中超各队的引援情况以及外援配置来看,除了上赛季上演“二人转”的武汉三镇队和山东泰山队,上海海港队或许将加入争冠队列,成“三足鼎立”之势。
  北京国安、上海申花等老牌劲旅将领衔挑战军团,向三强发起冲击。保级队伍数量依然较为庞大,毕竟各队投入与“金元足球时代”差距较大,资金实力相近,让各队的实力趋于均衡,争夺更加白热化。

新球员 表现令人关注
  新赛季中超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尽管最近几个赛季归化球员表现一直受到争议,但本赛季除了北京国安队与李可续约1年,还有艾克森加盟成都蓉城队、费南多加盟山东泰山队,后两者均是为了2023亚洲杯而回归中超联赛。此外,李可等有中国血统的入籍球员整体数量呈现上升之势,总数量达10人,这或许是新赛季一大新看点。
  相比归化球员数量的增加,受制于各俱乐部目前的财务现状,转会市场动静不大。转会窗期间,只有7人是新东家通过支付转会费或租借费引进,多数球员是免费流通。而且,16支中超球队虽引进25名新外援,“标王”则是以租借方式加盟武汉三镇的阿卜杜阿齐兹·雅库布,租借费为90万欧元。
  25名外援中只有5人涉及转会费或租借费,包括北京国安的阿代米(50万欧元)、长春亚泰从山东泰山租借的莱昂纳多(46.7万欧元)、上海海港引进的平科(20万欧元)以及沧州雄狮队引进的斯科里奇(20万欧元),其余20人为免费转会。这也侧面反映出今年中超外援的整体水平,不过,就像上赛季沧州雄狮队引进的坎特首秀便上演“大四喜”,因此没有人敢断言这些新外援“不灵”。
  当然,新人表现更令人关注。3月结束的U20亚洲杯赛上,胡荷韬、木塔力甫等新人表现突出,征服一众球迷,也让U20国青队在一定程度上受益。而这些人正是“U23政策”的受益者,这一政策被取消后,今年是否还会涌现“初生牛犊”,这个答案则要去新赛季中寻找。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