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农历癸卯兔年,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兔子几千年来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并与中国社会发生着复杂而持久的联系,也因此拥有了复杂的文化形象。
世界上第一只兔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官方标识和吉祥物形象——“兔圆圆”。细心的网友发现,“兔圆圆”和普通兔子不一样,别人家的兔子都画两颗上门牙,但“兔圆圆”有四颗!而这正是其原型“安徽模鼠兔”生态复原形象的典型特征。
世界上第一只兔子“安徽模鼠兔”,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兔形动物,生存在距今6200万年的早古新世。1977年,在安徽省潜山盆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传夔先生发现化石,并命名为模鼠兔,意思是类似于兔的动物,化石现收藏于中国古动物博物馆。李传夔等老一辈古生物学家及其研究团队,在祖国大地山川戈壁上奔走几十年,一步步将空白逐一填满,使我国拥有兔演化的近乎完整的化石证据。
从20世纪20年代起,动物学界一直认为鼠和兔没有系统关系,兔类可能起源于偶蹄类、古老的踝节类或狃兽类。直到“安徽模鼠兔”与晓鼠一起被发现,才算重新确认了鼠和兔的亲缘关系。
十二生肖之兔
兔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四。与十二地支配属“卯”,故一天十二时辰中之“卯”时——清晨5时至7时,又称“兔时”。
说起这兔子当生肖,还有一个被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兔牛赛跑”故事。
据说兔子和黄牛是关系非常好的邻居,它们互相称对方为兄弟。平时一起去吃草,兔子总是嘲笑黄牛跑得慢,像蜗牛一样。
有一天,玉皇大帝要选择十二种动物来做十二生肖,通过赛跑来决定胜负,按照到达的先后顺序来排名,先到达的排行第一,最后到达的排行第十二。
由于兔子平时就比黄牛跑得快,在黄牛刻苦训练的时候,兔子还不忘嘲笑黄牛,可黄牛练就了“铁脚”,比之前要快很多。
到了正式比赛那天,天还没有大亮,兔子就开始飞奔起来,没用多长时间,兔子发现其他动物都被远远甩在了后面,这时候也开始不慌不忙地跑。跑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其他动物赶上来,索性就在路边的草地上呼呼睡起来。
黄牛虽然跑得慢,但是在比赛之前练就了“铁脚”,凭借坚韧的耐力和不屈的精神,一鼓作气。
当黄牛从兔子旁边跑过的时候,兔子还在酣睡,这下可把老黄牛乐坏了。
最后老黄牛排行老二,兔子排行老四,成了十二生肖的卯兔。
兔子的风俗文化
以前人们称兔子为瑞兔,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动物。
在民间还有初一挂兔头、十五点兔灯的风俗。兔头是用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面粉制作而成,然后和其他物品一起,挂在大门的门额上,用来驱灾避祸、祈福纳祥。
正月点起兔花灯——传新有后;清明梁悬兔寒燕——消食祛病;中秋摆供兔儿爷——祈佑吉祥等。民间兔文化融合了各类民俗文化内涵,包括衣、食、住、行的各方面,充实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月亮与兔子
月中有兔的神话形象最早见于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其一号墓帛画中绘有月牙形状的月亮,月中有白兔与蟾蜍,据此可以推测月兔的形象至少在先秦就已经形成。
之所以将月亮与兔子联系起来有很多推测。晋代张华《博物志·物性》记载:“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认为兔子是明月之精,吸收月亮精华而繁殖。东汉张衡《灵宪》记载:“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像兔。”认为月中阴影的形状同兔子形似,因而附会出了月兔的说法。其实兔子是晨昏觅食的夜行性动物,其活动时间与月亮出现时间重合,由此产生“视月”生子的说法及兔子拜月的民间传说,因而兔子才会同月亮联系在一起。
月兔图像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一直是以奔跑的姿态存在;西汉中期,出现了匍匐在西王母前且口衔仙草的形象;西汉末东汉初年,出现了作为西王母的固定搭配图像的“捣药兔”;到东汉末年,月兔与捣药兔形象开始发生混合,出现了月中捣药的兔子形象;晋代后,月中捣药兔的形象日益强化,并取代了过去的月兔形象。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