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共征集提案764件,经审查立案585件,其中,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提案62件,各界别小组提案72件。这些提案围绕聚焦民意民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凝聚了委员们的智慧和心血,为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经过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立案提案已全部办复,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9%以上。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召开之际,本报对部分市政协提案及其办理情况进行回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 刘燕
提案人:王超委员
全面引爆潍坊“夜经济”
观点:“夜经济”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我市夜间产品较为单调,缺少聚集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产品的夜间经济综合体,需要出台举措引爆“夜动力”。
建议:让“夜景”更有科技感和沉浸式体验感,建议我市创新创意十笏园景区组群、白浪河沿岸建筑组群和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及潍坊人民公园的夜景亮化;让“夜演”活动更有观赏性和娱乐性,综合发展实景演艺、剧场演艺等多种形式,丰富“夜演”内容;让“夜购”场景合理布局,更好迎合游客和市民购买欲望;让夜宴”有滋有味;让“夜娱”活动更丰富多彩;让“夜宿”更时尚更有文化品位。
答复: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答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夜间经济,市政府成立了夜间经济工作专班,先后出台了《潍坊市推进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意见》《潍坊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等重要文件,对我市夜经济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部署。我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分类培育”原则,通过加快打造夜间消费核心产品,加快发展夜间经济新业态,营造夜间经济新氛围,提升夜间经济新秩序等措施,力争到2023年年底,全市夜间经济聚集区和特色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夜间经济优质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夜间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进一步升级。力争形成2个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商圈,培育10个精品文旅项目,各县市区至少培育1处夜间经济聚集区或特色旅游项目,助力我市“夜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提案人:刘成龙委员
谨防井盖“吃人” 踩实脚底安全
观点:小井盖关乎大民生,城区还有部分井盖存在颠簸晃动、破损移位等问题,希望相关部门引起重视,探索好的经验做法,解决因井盖、雨水箅子缺陷带来的影响与危害。
建议:将井盖改造纳入改造规划,付诸实施,整体提升。由城建部门牵头,水电、通讯等部门参与,对全城所有窨井盖进行拉网式排查并造册登记归档,对所有高低不平的井盖、雨水箅子进行维修更换;大力推广安装使用防坠网;搭建智能井盖平台,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答复:潍坊市城市管理局答复,我市高度重视井盖安全,目前建立了完善的城市窨井盖信息管理制度和档案,做到“一盖一编号,一井一档案”;我市大力推广安装使用防坠网,在今年汛期到来前对全市112987个雨污水窖井盖和1212个位于低洼易涝点的其他市政窖井盖全部加装安全防护网,建立常态化巡查处置机制,确保井盖安全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联合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对全市16所中小学、22所幼儿园的窨井盖逐步安装防坠落装置。我市还提高窨井盖精细养护水平,对问题井盖及时维修,对无主、废弃的检查井,严格经公示程序后,由城管执法部门进行填埋;推进窨井盖管理信息化、智慧化,全市已有2793个窨井盖加装传感器,升级成为智慧窨井盖,可实时监控井盖状态。同时,智慧平台与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市民随手拍等协调联动,实现了问题发现、分派转办、结果上报和核实销号的闭环管理模式,提高问题发现处理的及时性。
提案人:张洪升委员
口袋公园建设融入民俗文化
观点:我市口袋公园数量丰富,但部分口袋公园缺少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如果能在口袋公园建设中融入充满魅力的潍坊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元素,将会给每个口袋公园增添“精气神”。
建议:对已建成的口袋公园,可根据总体设计建设现状,进行适当充实补充,有机融入地方民俗文化元素;优化新建口袋公园设计方案,融入合适的地方民俗文化元素和文化资源;在口袋公园中引导开展相关非遗传承活动,与市民开展传承互动,更好地促进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答复:潍坊市城市管理局答复,今年我市口袋公园总量将突破1000处,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在今年的口袋公园建设过程中,我市已要求各级园林绿化部门进一步提高设计、建设标准,积极倡导将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元素融入口袋公园建设中,打造园林景观精品工程。同时,要求结合地域特色和人文元素,新建、改建一批体现城市精神面貌、展示历史文化传承的口袋公园,使现代园林融入传统文化,实现历史感与现代感完美融合。目前,我市已建成一大批以彰显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口袋公园,充分彰显浓厚的文化底蕴,为绿色公园注入历史记忆。我市还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积极探索口袋公园管理新模式,打造出层次错落、疏密有间、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微型空间效果。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在公园广场及口袋公园中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和传承活动,更好地促进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力争把每一个口袋公园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公园,不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提案人:刘冠海委员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观点:农村养老服务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可大力推行农村公益助老就餐服务,从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入手,补齐农村养老短板,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
建议:将推行公益助老就餐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对农村老年人公益助餐点建设做出安排部署,为老年人提供优惠、便利、营养、贴心的就餐服务;基层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村养老的财政投入与扶持力度,有序推进配套制度完善。发展农村养老志愿者队伍,充分挖掘发挥本地公益志愿力量,凝聚全社会力量,强化社会支持;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可探索建立孝善基金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
答复:潍坊市民政局答复,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把农村养老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此过程中,我市持续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创新农村失能群体救助体系,推进养老服务集团化发展,构建农村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同时,以公益助餐切入带动农村养老发展,从农村老人最现实的需求出发,大力发展公益助餐点,以创新建设运营模式为抓手,指导各县市区根据社区规模、老年人数量结构和养老服务设施现状等,探索采用延伸服务、设施改造、辐射带动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助老食堂,方便老年人就餐。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助老食堂193处,覆盖29%的城乡社区,日服务老年人6000余人次。
提案人:李洪峰委员
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观点:我市是全国教育强市,但在社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中略滞后于实际教育和学生实践需求,应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建议:多渠道建设,通过自建、共建和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等方式,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对劳动实践基地,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服务,加强考核管理,形成良性长效机制;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建议与其他类型综合素质实践基地的建设统筹推进,串联实践基地、车站等公用事业单位、商贸流通企业、博物馆及科研机构等,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学工、学农、学商一体化实践教育服务。
答复:潍坊市教育局答复,近年来,我市全链条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健全劳动教育制度机制,构建“443443”劳动教育工作体系,推动学校教育规范化、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足开好劳动教育国家课程,开设家庭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参与家庭劳动。开发“社会大课堂”劳动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田园实践、职业体验、创客研究等,扎实推进社会劳动教育课程化。此外,创新劳动教育育人模式,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完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坚持以县为主,政府统筹,健全“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党员教师示范、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劳动教育组织实施。
提案人:孙文力委员
加快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观点:社区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居家置业的主要场所,是直接反映城市功能水平和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窗口。我市应该抢抓作为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的重要机遇,加速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
建议:突出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将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纳入全市城市更新总体规划,明确将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作为提升潍坊城市品质、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抓手;要强化资金支持,拓宽来源渠道;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基础设施,优先满足居民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
答复:潍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答复,近年来,我市把城市更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让人民幸福满意的总抓手,扭住不放,全力推动,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我市围绕生态格局优化、历史文化传承、宜居品质提升、特色魅力彰显、交通系统整治、安全韧性保障六个方面,打造一批规模适宜、有代表性和示范效应的特色项目,总结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以城市更新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模式。下一步,我市将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更新中的战略引领作用,高标准完成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全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坚持有机更新,做好特色保护,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施社区服务改善、历史文化传承、工业遗存保护、低效园区盘活、特色街区打造和城市安全韧性提升等六项试点,加强城市功能提升,增强城市活力,让城市更新真正融入社会发展、惠及百姓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