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春和

(2025年01月2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元建

  电影《小小的我》甫一上映,便引发众多人的关注。
  刘春和站在楼顶,他目光黯淡,写下了歪歪扭扭的两个字:“遗嘱”。也正是在此刻,外婆喊住了他。
  故事自此展开。春和8岁时被诊断出脑瘫,高考结束之后,母亲希望他复读,但他希望自己去读师范、当老师。高考后的那个暑假,春和去一家教培机构应聘。他生动地向孩子们讲述着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穿越千年的诗篇,仍旧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哪怕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苔也学着奋力生长。”尽管春和用真心在讲述着故事,面试官也对此给予了肯定,但他依然无法获得工作机会。被拒绝的理由很简单:他并非一个正常人。
  大家潜意识都会喊春和傻子,但他的外婆奋力解释说:“他是脑瘫,不是傻子。”
  春和有正常的思维、正常的情感、正常的性需求,唯独不一样的是他的躯壳,与周遭相异。他希望能够被正常对待,在咖啡馆面试时,为了获得录用的机会,他毅然在咖啡馆里像个傻子一样来回踱步,还乐呵呵地说着:“我给大家表演一个绕口令。”
  老板说:“其实,我只是想招一个普通人。”
  春和则说:“我是一个记性很好的普通人。”
  那一刻,他的眼神澄澈、坚定。
  春和想去读大学,但妈妈不让。妈妈希望春和留在她所在的城市,但春和有自己的想法,春和已经做好了用打工赚来的钱交学费的计划。
  母子矛盾无法调和,争执难免,激烈的争吵集中爆发了。
  妈妈狠心地说:“就算给你了录取通知书,人家会让你当老师吗?”
  春和则伤心地哭着:“到底是谁把我生成了这个样子呢。”他的眼里,噙满了泪水。那一刻,世界也变得愈发逼仄和黑暗。
  在我看来,这是最令人疼痛难捱的瞬间。
  在我看来,这部剧真实地聚焦了人性的复杂。小时候,他藏在行李箱里,无意间听到了爸爸和妈妈的对话。
  “找不到他,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好过点?”
  “可能,那是一种不可想象的另一种人生了。”
  谁能想到,一个孩子听到这些话内心会涌起多少波澜?
  对春和而言,他被忽视、被嘲讽、被消费,他想过的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对母亲而言,爱子心切,但又困囿于现实之中。即便身为母亲,那些不经意间将春和当作一种负担的念头,也难免刺痛人心。母亲是一个永远无法推卸的角色,但谁也不是天生的母亲,母亲也经历了一个从痛苦中挣扎、坚守、守护的过程。
  那个与春和相遇的姑娘——雅雅,成为春和人生中的一抹亮色,相遇的感觉,属于青春的悸动,但当他试图牵手的那一刻,她退缩了,犹豫了。
  与妈妈的争执、与雅雅的告别,人生的迷茫充斥在他心中。春和万念俱灰,想到了死。他试图通过吞咽大量的糖果去自杀,我想,他可能不止一次想过死,死亡对他来说,也许更是一种解脱。
  当春和醒来,面对着的是痛哭流涕的妈妈。
  春和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也学会了开车。当他载着外婆奔向远方的时候,天空如此湛蓝,他们享受着微风的轻抚。春和洒下了自己心爱之猫“雷震子”的骨灰,外婆看着春和,春和看着外婆,两个人微笑着……
  “外婆,远方——就让我自己去体验吧。”这一刻,春和景明,万物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