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2024年高考成绩于近日陆续发布,高考志愿填报工作也已启动。往年不法分子通过窃取考生个人信息进行恶意填报或篡改志愿的案例不在少数,给考生带来极大影响。如何防范“被志愿”?一起往下看。
┩典型案例
2024年5月,新疆哈密市伊州区人民法院对2023年的一起篡改高考志愿案作出宣判。本案中,学生罗某利用班主任发到班群的准考证信息,登录七名同学的账号,篡改上述七人填录的第一报考志愿的四位数字代码,导致七名学生无法就读第一志愿学校。法院一审判决结果为,被告人罗某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2023年7月,某省一考生因与同学关系不好,利用同学的准考证号非法篡改高考志愿,导致同学受到影响。公安机关对该考生作出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省招办决定让受害人重新填报志愿,以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
┩篡改高考志愿可入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明确,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后果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被篡改志愿,如何维权
考生要在第一时间报警,向公安机关详细陈述案情,依靠公安机关查明案情。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第一千零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以及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的“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考生可针对因侵权行为而导致的损害,另行提起民事诉讼,可要求侵权方承担精神损害抚慰金、交通费、误工费、赔礼道歉等侵权责任。
┩如何防范“被志愿”
广大考生要提高防范意识,妥善保管密码,不要委托他人进行网上信息查询或信息登记操作。
志愿必须由本人填报,任何部门、学校、个人无权要求考生提供登录密码或代替考生填报志愿。
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防范不法分子违法利用信息,侵犯考生个人权益。
勿信小道信息,谨防上当受骗。社会上一些机构或个人开展的各类志愿填报咨询活动存在政策解读不准确、信息提供不真实、费用收取不规范甚至诈骗等问题,考生和家长不要轻信。
┩这些信息不要发到网上
准考证。如果把准考证发到朋友圈,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很容易被“有心人”复制利用。
成绩单或成绩查询页面。这类照片会暴露考生号、姓名等重要隐私信息。
高考志愿表。无论是电子版还是纸质版的志愿填报表都不要发到网上,以免个人信息泄露。
录取通知书。录取通知书的内文不要乱发,容易泄露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考生号等信息。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