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玲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的一生四处奔波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上。泥上留下几个爪印,转眼又飞走了,哪里知道接下来会飞往何方。老僧奉闲已经去世,安放到新建的塔里,墙壁已经毁坏,无法见到从前题写在上面的诗了。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难困苦,路长人困,那头跛脚的驴不停地嘶鸣。
嘉祐六年(1061年)十一月十九日,正是隆冬季节,苏轼从汴京(开封)出发,前往陕西凤翔赴任,弟弟苏辙一直送到140里外的郑州。然后,苏轼携眷一路西行,苏辙则返回开封。苏辙回去后寄来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五年前,兄弟二人在父亲的带领下赴汴京赶考,曾在渑池留宿,苏辙中进士后,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因为准备制科考试未到任。
苏轼去往凤翔,路上要经过渑池,与弟弟分别数日后,终于抵达。渑池(今属河南省三门峡市)是战国时秦赵会盟、蔺相如逼迫秦王击缶的地方,也是因和氏璧而著称的名城。苏轼在这里没有怀古,而是怀旧。当年苏家父子到渑池一个寺庙投宿,受到老僧奉闲的款待,兄弟二人还在墙壁上题诗留念,而今老僧已圆寂,当年题诗的墙壁也毁坏了。再读苏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苏轼不禁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这是苏轼青年时期的不朽之作,低沉中有昂扬,悲凉中有达观。当时,苏轼年仅26岁,正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时候,却能认识到人生无常,看清生命真相,获得平静澄明的心境。
诗的前两联用比喻说理,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飞翔,偶然落在雪地上,留下爪印,鸿飞雪化,很快了无痕迹,人生际遇何尝不是如此呢?第三联借事明理,对比今昔,渑池寺庙人物皆非,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寻,谁也无法阻挡世事变迁,这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象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中“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赶考路上的艰辛,也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毕竟兄弟二人金榜题名,前程远大。苏轼这首早期作品,充分展示了他内心强大、处世达观的人生底蕴。
诗的首联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发出感叹,引人深思,虽然泥爪难寻,鸿雁依然会继续飞翔。如果说飞鸿的使命是飞翔,读书人的使命则是修身济世。苏轼作为一名封建士大夫,他有着儒家“兼济天下”的广阔胸怀和强烈责任感,始终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天下苍生为己念。
苏轼的一生如同飞鸿,宦海沉浮,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他忧国忧民的心始终不渝,“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旷达伴随他任意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