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桃林的沈家沟村四面环山,处在黄牛山深山里,交通闭塞,大部分人家早已搬迁,只有两户人家留守:70多岁的沈立国和老伴只想守在祖辈生活过的地方;而30多岁的沈顺磊则为了照顾母亲和百余亩种植园,选择回到这里,沿着父辈的道路开辟属于自己的事业。
守梦人不舍故乡
老两口久居深山
齐长城在诸城境内经过臧家沟、西响水、东响水、许家沟、史家沟、桃行后,就到了沈家沟。
诸城桃林的沈家沟村曾是史家沟的一个自然村,四面环山。该村面积小,且处在黄牛山深山里,交通闭塞,20世纪90年代初在政府主导下往外搬迁了。但如今那里还有两户人家,一户是70多岁的沈立国,一户是30多岁的沈顺磊。他们一个为了守梦,一个为了追梦。
沈立国家三间低矮、破旧的老宅掩藏在群山深处一个山窝窝里,房屋、院墙用山石垒成,两扇院门年代久远,门上贴着红色的春联,给这处寂寞的小院带来不少生气。他与老伴相依为命,说话间脸上一直挂着亲切的笑容。两位老人有四女一子,儿子搬到史家沟,三个女儿嫁到别的村,一个女儿在城里定居。
“村里让我们搬,我们不乐意。这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我们不舍得离开。”沈立国说。
沈立国的曾祖父是给许家沟臧姓大地主看山的,到他这一辈是第四代了。曾祖父生养了四个儿子,分出四支,家族一下子壮大起来,形成一个自然村——沈家沟。
老沈爷爷这支三代单传,沈立国的父亲8岁那年,爷爷带着一家人搬出了大山,到相对繁荣的大坪子谋生活去了,只有过年才回来住上一段时间。沈立国就是在大坪子出生的,以后又有了两个妹妹。爷爷和父亲在当地算得上一等一的窑匠,因此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算宽裕。
1967年,灾难突然降临,学校盖房子,父亲在凿房梁卯眼时,一块木屑崩进右眼,眼球完全损伤,为避免感染,只得摘除眼球,为了治眼,家里欠下了一堆债,刚刚成年的他也因此耽误了娶媳妇。
一晃10年过去,三爷爷家的堂兄患了重病,那时堂嫂一人拉扯着四个女儿,大的12岁,小的才4岁。沈立国回家看望堂兄,看到堂嫂一人忙里忙外非常辛苦,经常主动帮堂嫂打理一下地里的活。
堂兄病逝,他有意帮堂嫂,干脆从大坪子搬回沈家沟,跟大他一岁的堂嫂刘先青过起了日子,第二年就有了一个儿子。
现在,沈立国夫妻相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静谧的大山中守着故土,守着梦想。
家庭遭遇变故 追梦人回乡经营种植园
如果说老沈留这儿为了守梦的话,那么沈顺磊回到这儿则是为了追梦。
近期的几场雨,浇透了干涸的田地,润泽了座座青山,蓄满了河湖沟湾,山里的溪流或急或缓地流淌着,发出悦耳的声响。蝉也优雅地唱着,鸟儿啾鸣着从树上跃起,飞向远方……
在沈家沟村(原址)西面一片绿树成荫的种植园里,沈顺磊正在忙碌着。他生于1981年,曾经在潍坊一家知名公司从事市场营销工作。谁料,四年前的一场变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19年春节刚过,沈顺磊的父亲遭遇车祸去世。他担心母亲的身体,每天下班驱车30多公里回老家陪伴母亲,第二天再赶回去上班。
他劝母亲把100多亩的种植园卖掉跟他到城里住。可母亲舍不得这份与丈夫打拼出的“家业”。于是,小沈与妻子商量一番后,毫不犹豫地辞职,回老家专心做起了农民。
他的种植园里有茶叶、板栗、柿子、樱桃、桃子等,后来从南方引进青桐子、梅花等珍贵苗木,开始向绿化苗圃方向拓展。桃花、樱花盛开的季节,种植园对外开放,游客可以赏花;果子成熟时,游客可以体验采摘;无花无果时则可以爬山;有民宿可作短暂休息并提供农家菜肴。现在,沈顺磊正努力打造一个绿色、环保、一条龙服务的农业观光生态园。
村里的年轻人出去打工,留守老人无力侍弄土地,有的把地卖了。沈顺磊则雇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像给桃树和樱桃疏花、疏果,给果树剪枝、打药,整理采茶,修理田坝……老人是很乐意的。
沈顺磊说,政府在修这条进山村的水泥路时,会占用部分路边农田,不管占到谁家的地,村里人都很痛快地让出两犁地。“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这村曾有八路军住过,村里人常为八路军送情报、运盐,还腾出房间给八路军住,那可是有杀头的危险啊,现在损失点土地对他们来说又算得了什么?何况政府修路是造福百姓,村民乐意为之。”山沟里的人厚道、朴实的秉性仍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