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位于昌邑市石埠经济发展区的潍坊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小麦试验基地田里一派繁忙,该院小麦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团队的科研人员正抓紧时间忙播种。与大田机播不同,这近百亩的麦田,他们要靠人工进行点播。连日来,4名科研人员带着几位农民蹲在地里一粒一粒地将优中选优的小麦种子播下,只为培育出优质的小麦新品种。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窦圆娜
人工点播流程复杂,还要做好记录和标记
“今年国庆期间降雨量大,秋播工作推迟了半个月。因此我们针对品种审定试验和品比试验,加大了播量,保证群体;对分离群体和穗行圃要加快播种速度,降低因为延期播种对后期选种造成的不利影响。”市农科院小麦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团队负责人于海涛说。
他们今年的任务就是人工完成这片近100亩试验田的播种工作。“大田播种是条播,可以用现代化机械大面积播种,而我们需要将每一粒种子按照10厘米-15厘米间距进行播种,因此主要靠人工点播。”于海涛说,试验田播种流程复杂,需要开沟、踩排、排种、插牌、点播、覆土等多道工序。为了精准观察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特点,前期播种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于海涛还要带领团队成员进行种子标记工作:“播种期间,我们不但要测量行间距,合理安排不同种子材料的种植位置,还要把每一个材料记录清楚,给每一种材料编号,最终从成千上万个株系里面,选出最适合当地生产的类型出来,再进行扩繁,就可以作为大田的品种大面积种植。”
“培育一个小麦新品种,至少需要10年。”于海涛说,培育一个新品种,他们要从大量的杂交组合中选择最佳组合,一粒种子一粒种子种植,一株苗一株苗观察、对比,才最终选出最优的品系。
青年人才挑大梁,敢闯敢拼有干劲
于海涛今年38岁,有17年育种经验,主持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1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级等成果奖项10余项,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2021年被授予潍坊市五一劳动奖章。他们这个育种团队则是一支由“80后”“90后”组成的青年科研队伍,有博士、研究生,也有退伍军人,他们不仅专业技术过硬,还都敢闯敢拼。“团队里的刘亚男博士和王丽杰都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90后’高材生,为团队提供了强大的专业人才支撑。”于海涛说,别看她们都是女同志,但都是“干将”。有一次麦收,大雨突然倾盆而至,她俩直接冲进雨里,将晾晒的小麦育种材料一袋袋扛进仓库。
多年来,于海涛和他的团队致力于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取得了诸多成果。今年6月,他们培育出的小麦新品种“潍麦12”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实现国审、省审品种双审定,成为潍坊第一个国家审定小麦新品种。“我们的新品种‘潍麦13’也已通过山东省小麦品种审定会审定。”于海涛说,“潍麦13”对叶锈病、条锈病、白粉病等小麦常见病具有突出抗性,而且抗倒伏、抗寒、丰产,非常适合在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种植。
未来,他们这个团队还将不断前行,培育出更多品质优良的“大品种”,让“潍麦”系列小麦良种走向全国,让潍坊良种为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