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版:科甲世家斟灌李氏

10版:科甲世家斟灌李氏

11版:科甲世家斟灌李氏

12版:科甲世家斟灌李氏

13版:科甲世家斟灌李氏

14版:科甲世家斟灌李氏

15版:科甲世家斟灌李氏

16版:科甲世家斟灌李氏

一楼藏万印 百年建筑传薪火

记者探访万印楼,看金石文化的传承与新生

(2025年03月0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车水马龙的城区东风西街沿着芙蓉街南行不过百米,便是名扬海内外的万印楼。红漆大门上方“万印楼”匾额为国画艺术大师刘海粟亲笔题写。青砖灰瓦修竹间,万印楼静立如诗。1992年,万印楼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万印楼活化利用”项目获评山东省优秀案例。
□文/图 本报记者 王鲁萍
  因集有万余方古印而得名
  万印楼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因集有夏、商、周三代及秦汉古印万余方而得名,曾是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的藏古之处,主体为砖木结构,共两层,规模虽不大,却精巧别致。其屋顶为尖山式硬山顶,采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元素修饰。墙体、飞檐、栋梁均为故居的原貌,具有典型的清末潍坊地区建筑特点。
  万印楼外墙采用青砖磨砖对缝,一层配有方形黑色木质门窗,门口挂着题有“万印楼”字样的黑色牌匾。二层配有拱形黑色木质门窗,美观大气,整体建筑风格散发出古朴与庄重。
  陈介祺故居陈列馆馆长陈进介绍,陈介祺曾在此收藏钟鼎、玺印、封泥、陶文、砖瓦、钱币、铜镜、石刻、古籍、书画等两万多件,质精量富,堪称空前。他一生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与收藏,倾尽毕生心血编纂了《十钟山房印举》等多部旷世巨作。
  陈介祺是清代杰出的金石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中国近代最大的古文物收藏家之一,更是学术界公推的19世纪以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金石学宗师。
  陈进说,陈介祺故居陈列馆于1993年4月建成向社会免费开放,馆内现存万印楼、十钟山房、南厅房三座古建筑。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历史遗迹,万印楼古建筑群分别于2010年、2017年、2023年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保护维修,让古老的建筑重焕生机。
  
  十钟山房之名缘何而来
  万印楼西侧便是十钟山房,主体为砖木结构,石碶地基抬高,稳固耐用。南立面设红色柱状木材支撑的门廊,配有黑色金边木质门窗,门廊设台阶,便于通行,廊前上方悬挂“十钟山房”牌匾。
  当年陈介祺于增福堂街两侧买地新建宅第,分南院和北院。北院为主院,临街有东西两大门,进入东侧大门后,万印楼院落为最后一进院,位于整座宅第东北隅。现存院落内南厅房为原前院穿堂,十钟山房原为陈氏宗祠,现南厅房西侧墙体还矗立着一块陈氏祠堂碑记石碑,石碑立于嘉庆元年(1796年),碑体现已“穿”上石刻保护玻璃罩,以抵御风雨、紫外线,减缓石刻的风化速度。
  “十钟山房”之名从何得来?顾名思义,一定与钟相关。“十钟”也叫“陈氏十钟”,因陈介祺的收藏而得名,是西周和春秋两个时期的青铜钟,名为“十钟”实为十一件,取其整数曰“十钟”,因此陈介祺名其书斋“十钟山房”。
  
  当代学生版“万印楼”薪火相传
  推开万印楼院落西侧月洞门,潍坊三中校园内当代学生版“万印楼”格外醒目。当代学生版“万印楼”2018年8月揭牌,位于潍坊三中校园内,与万印楼一墙之隔。
  当代学生版“万印楼”由篆刻展赛作品展、主题印章作品展、秦砖汉瓦陈列展三个展厅组成,现收藏全国优秀学生印章及潍坊三中篆刻特长生优秀习作8000余方、海外篆刻名家捐赠精品印章10余方、名家篆刻(印屏)书法作品50余幅。
  多年来,我市依托万印楼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举办金石文化节、主题展览、学生研学等方式,让市民更好地了解万印楼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从陈介祺“前无古人”的研究、收藏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到当代学子刻刀下的创新表达,金石文化的基因从未褪色。“好名之心不必有,传古之志不可忘”,当古钟余韵穿过芙蓉街的市井喧嚣,少年们的印石叩击声与陈介祺笃学精研之金石精神薪火相传,我们分明看见——真正的传承,永远是面向未来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