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金牌月嫂”
能扛住“火炼”吗

(2022年09月2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本报评论员 孙瑞荣
  刚当上父母的年轻人请月嫂、育儿嫂很多都在互联网平台上找。不过,记者调查发现,许多月嫂,甚至持“金牌月嫂证”从业人员的简历“注水”严重,所会技能也是夸夸其谈,有的连籍贯、年龄等个人基础信息也编造作假。(据《北京晚报》)
  最近这些年,月嫂几乎成为一个“网红”职业,隔三差五就会被舆论热议一番。之所以“红”,一是因为“赚”,二是因为“乱”。
  无须培训、不必考试,只要缴纳数百元,就可以获得所谓“金牌月嫂证”。月嫂等级认定随意、“金牌”含金量无法保证等现象更是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月嫂市场的繁荣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到了巨大的操作空间,特别是月嫂行业缺乏统一制度和标准,行业监管不明确等现状,更加剧了市场乱象丛生。
  从前些年横行的各种学历“假证”,到如今成为香饽饽的各种职业“假证”,其核心都是利益。“假证”“买证”等乱象的背后,是各方巨大的“利益链条”。
  事实上,所谓的“金牌月嫂证”根本就是一个凭空打造的概念。衡量一名月嫂的能力如何、水平怎样,是应该看某些非权威机构的证书,还是看市场评价和能力水平?如今月嫂行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仅给公众的消费决策构成了极大干扰,也在根本上透支了全行业的信誉。
  解决月嫂市场乱象,一方面要建立月嫂行业培训管理制度,规定市场准入资质、技能培训等内容,加强对月嫂行业的规范。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介入监管,一旦发现卖证敛财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让违法成本远远高于违法收益,真正产生震慑作用。此外,还应明确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把月嫂行业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包括在互联网设立机构、月嫂,甚至雇主的“黑名单”,增加服务质量和价格透明度。
  其实,在金钱的巨大作用下,注水、造假的绝不止月嫂一行。引导各行业规范运行,需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共同维护好市场秩序和从业生态。